10月30日釜山会晤后,中美达成了涵盖贸易战暂停、关税削减与稀土出口管制放松等多项共识的协议,美国总统特朗普直言两国合作“远大于对抗”,财长贝森特也表态无意对华“经济脱钩”。然而这份被称作“大交易”的协议尚未尘埃落定,欧盟已迫不及待地向中方喊话,要求获得与美国同等的稀土供应待遇。
![]()
稀土作为“工业维生素”,直接关系欧洲汽车、电子、可再生能源等支柱产业的生存命脉,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常年居高不下。中国商务部在10月9日实施的钐、钆、铽等稀土出口许可证制度,曾让欧洲工业部门集体紧张——审批周期延长至数周,而欧盟九成稀土磁铁需从中国进口。但当美国通过谈判获得一年豁免期后,布鲁塞尔方面立刻感受到“区别对待”的刺痛。11月3日,欧委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要求中国为欧洲稳定供应关键原材料,核心诉求就是获得与美国相同的待遇。
中美能达成共识,本质是双方均拿出了诚意:美方暂停了9月2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一年,中方才相应调整出口管制措施。这种双向让步的谈判逻辑,欧盟似乎尚未完全理解。反观中欧之间的“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10月31日在布鲁塞尔的磋商未能取得实质成果,问题恰恰出在筹码不对等上。就在欧盟要求稀土供应的同时,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援引1952年旧法强制接管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要求其一年内不得进行任何资产与人员调整。这一被中方批评为“导致全球产供链混乱”的操作,暴露了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矛盾性。
美国对华关系降温,欧盟曾冲锋在前,提议动用贸易“核选项”——《反胁迫工具法案》对华反制;如今美国转向合作,欧盟却仍抱着强硬姿态,在谈判桌上陷入被动。内部的分歧更是雪上加霜:德国与荷兰态度相对温和,而法国、西班牙与意大利则主张强硬反制。这种“嘴上叫团结,心里各打算盘”的局面,使欧盟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对华谈判策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10月23日的欧盟峰会上指责中国搞“经济胁迫”,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紧随其后警告“重大风险”,但这些表态并未转化为实际的谈判筹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