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站在豪华车金字塔尖的品牌,保时捷在我心中一直是性能与奢华的代名词,谁能想到,如今深圳经销商的报价单上,官方指导价57.8万的 Macan,竟然卖到了35.8万的6折低价。
![]()
当年需要加价排队、甚至托关系才能抢到的梦中情车,如今却要靠甩卖清库存,更令人震惊的是,10月24日保时捷披露的财报,直接给车圈投下了一颗惊雷。
![]()
第三季度亏损9.6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80亿),前三季度利润同比暴跌99%,仅剩4000万欧元,这是这家百年车企上市以来最惨的成绩单,也是它多年来首次出现单季亏损。
明明是豪华品牌的标杆,为何会陷入如此境地,官方给出的五条解释看似面面俱到,但真正的危机,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深刻。
![]()
80亿亏损背后的战略失焦
10月24日,保时捷的财报数据让整个行业都陷入了沉默,第三季度净亏损9.66亿欧元,前三季度利润从去年的34.8亿欧元骤降至4000万欧元。
99%的跌幅相当于直接宣告了盈利神话的崩塌,对于这场危机,保时捷给出了五点解释:产品战略调整费用、中国市场挑战、电池活动的一次性支出、组织变革费用、美国关税冲击。
![]()
但稍微懂点行业逻辑的人都清楚,这些只是遮羞布,一家百年车企的单季亏损,绝不会是短期因素叠加的偶然结果,而是长期战略失焦埋下的隐患。
所谓的战略调整费用,本质上是电动化转型的试错成本,组织变革费用则暴露了大企业转型的内部阻力,而中国市场挑战和美国关税冲击,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两根稻草。
![]()
当所有问题集中爆发,保时捷的亏损就成了必然,更值得玩味的是,这份财报的惨淡程度,远超市场预期。
此前行业普遍认为,即便面临电动化转型压力,保时捷凭借强大的品牌溢价和盈利支柱车型,仍能保持稳健增长,但现实却是,曾经的利润奶牛如今成了亏损重灾区,这不禁让人疑问:保时捷的核心竞争力,到底还在吗?
![]()
豪华神话的崩塌之路
如果说全球市场的压力让保时捷举步维艰,那么中国市场的冲击,就是直接刺穿其豪华光环的致命一剑,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保时捷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
那些曾经让它立于不败之地的优势,正在被国产新势力逐一瓦解,比如产品竞争力的全面失守,曾经,保时捷的性能标签深入人心。
![]()
卡宴和Macan两款SUV更是撑起了品牌80%以上的利润,但现在,20多万的国产电动车,百公里加速就能轻松超越百万级的保时捷。
理想、问界等品牌,用一半的价格就提供了更大的车内空间、更智能的交互系统和毫不逊色的舒适质感,对于中国家庭来说,买车不再只看品牌光环。
![]()
实用性、智能化和性价比成了更重要的考量,当国产新势力用降维打击的方式精准猎杀保时捷的利润支柱,其市场份额自然节节败退。
还有保值神话的彻底破灭,对于豪华品牌而言,二手车保值率不仅是产品品质的体现,更是其金融属性的核心,2021年落地价150万的帕拉梅拉,如今二手车价仅剩60多万。
![]()
短短几年贬值近百万,这种断崖式贬值,意味着保时捷不再是能增值的资产,而只是昂贵的消费品,当一个豪华品牌失去了金融属性,其品牌溢价也就失去了支撑。
这也是为什么经销商不得不6折甩卖新车的根本原因,更严重的是渠道矛盾的集中爆发,去年5月,保时捷中国经销商发起集体抗议,被媒体称作史上最大逼供,背后的原因很简单。
![]()
销量暴跌导致库存积压,经销商亏本卖车却还要被厂家要求强行进货,盈利压力濒临崩溃,尽管后续双方发布了互信互助的声明。
但业内人士都清楚,这只是一次紧急止血,根本无法解决深层次的供需矛盾,在中国市场这把双刃剑面前,保时捷显然还没找到应对之策。
![]()
内忧外患
除了中国市场的冲击,保时捷自身的战略失误和外部的关税压力,更是让其雪上加霜,陷入内忧外患的两难境地,电动化转型的大翻车,是保时捷最大的内忧。
为了抢占电动化赛道,保时捷曾立下雄心壮志:计划到2030年让纯电车型占比超80%,但现实却是,今年9月保时捷突然宣布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上市。
![]()
延长燃油车和混动车的生命周期,还终止了电池自产计划,这一系列重组措施,已经烧掉了27亿欧元,全年预计总成本将达到30亿欧元。
巨额投入换来的却是市场的冷遇:去年上市的纯电Macan售价72.8万起,新款Taycan更是高达103.8万起,高昂的价格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
今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纯电车型占比仅23%,远低于预期,电动化没搞成,燃油车的日子也不好过,美国的关税政策成了压在保时捷身上的又一座大山。
由于没有在美国本土建厂,所有车型都要缴纳高额进口税,这让保时捷今年前9个月额外支出3亿欧元,全年预计损失将达到7亿欧元。
![]()
为了抵消关税压力,公司不得不计划提价,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提价很可能导致销量进一步下滑,形成提价亏销量,不提价亏利润的恶性循环。
这种两难境地,让保时捷的燃油车业务陷入了停滞,更致命的是,保时捷的核心优势正在被技术性贬值,曾经,保时捷的操控性能和发动机技术是其品牌核心。
![]()
但在电动化时代,电机的动力输出特性让百公里加速不再是豪华车的专属,20万级的国产电动车就能实现3秒级的加速。
而保时捷花重金研发的发动机技术,在电机面前显得越来越不值钱,当性能优势被轻易超越,豪华光环在新一代消费者眼中失去吸引力,保时捷的品牌价值也就面临着被重构的危机。
![]()
传统豪华的转型之困
面对前所未有的危机,保时捷也在尝试自救,公司计划裁员近4000人,通过缩减人力成本缓解盈利压力,同时在上海新设研发中心,专注于本地化车机系统开发。
试图通过贴近中国市场的智能化升级挽回消费者,但这些措施,真的能让保时捷走出困境吗,答案恐怕并不乐观。
![]()
裁员虽然能短期降低成本,但也可能导致核心技术人才流失,影响长期研发能力,而本地化研发想要见效,至少需要3-5年的时间,远水难解近渴。
重要的是,保时捷面临的根本问题,不是成本太高或智能化不足,而是价值定义的失效,当消费者不再为品牌光环和传统性能买单,当豪华的定义从稀缺性转向实用性+智能化。
![]()
如果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再多的自救措施也只是治标不治本,保时捷的困境从来都不是一个品牌的孤立事件,而是所有传统豪华品牌在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共同考题。
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下,曾经的品牌溢价、技术壁垒、用户心智正在被逐一打破,当国产新势力用性价比+黑科技重构豪华车市场的规则。
![]()
当新一代消费者不再迷信 百年传承的光环,传统豪华品牌该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是坚守曾经的高端定位,还是向市场妥协?
或许,保时捷的6折甩卖和80亿亏损,只是传统豪华品牌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未来,只有那些能够放下身段、读懂市场、拥抱变革的品牌,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结语
而对于保时捷来说,这场危机既是挑战,也是重生的机会,关键在于,它能否彻底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真正理解当下消费者的需求。
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没有永远的豪华,只有永远的适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