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萧晓 编辑/陈小泉
来源/燕梳师院
长生人寿的救赎之路,才刚刚开始。
当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在2025年三季度集体迎来“丰收季”,泰康系单季狂揽260亿净利润时,国内首家中日合资寿险公司长生人寿却交出了一份触目惊心的成绩单。
从最新偿付能力报告来看,长生人寿的核心及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跌破监管红线,净利润亏损同比扩大近四倍。成立二十余年,背靠两大巨头,又为何陷入“收入降、亏损扩、偿付弱”的三重绝境?
偿付能力“亮红灯”
10月底,各大险企陆续披露2025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相较于行业内非上市险企的普遍盈利,长生人寿的业绩数据呈现出全方位的下滑态势。
收入端的收缩首当其冲。报告显示,前三季度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5.27亿元,同比下降36.11%;单季保险业务收入4.46亿元,较上一季度环比继续回落。这组数据反映出其获取保费的能力持续弱化。
业内人士指出,保费收入的断崖式下跌往往与产品竞争力不足、渠道流失、品牌信任度下降等多重因素相关,而长生人寿近年来的退保率高企恰恰印证了这些隐忧。
盈利端的表现更不尽如人意。截至9月末,公司净利润亏损3.8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0.81亿元亏损额扩大近4倍;单季度净亏损1.67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泰康系”非上市险企净利润高达260亿元,大多数中小险企也实现了扭亏为盈。
从盈利效率看,长生人寿前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低至-98.07%,总资产收益率为-2.71%。这意味着公司资产运营不仅未创造价值,反而在持续消耗资本,资产运营效率严重失衡。
更令人注意的是,偿付能力充足率出现断崖式下滑。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38.9%,较上季度下降68.3个百分点,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61.3%,较上季度下降70.3个百分点。
![]()
图源:2025年第三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规定,保险公司必须同时满足“核心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B类及以上”三项指标才算达标。而长生人寿两项偿付指标均已“亮红灯”,严重偏离监管底线。
对于计划投保的消费者而言,应优先选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的公司。毕竟,核心偿付能力反映的是保险公司高质量资本覆盖最低资本要求的能力,38.9%的水平意味着其抗风险的“安全垫”已严重不足;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说明即使动用全部资本,也无法完全覆盖监管的最低资本,存在资不抵债的潜在风险。
不过,已经投保长生人寿产品的消费者,也无需过度担忧。即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已签订的保单依然有效,保险公司仍需履行赔付责任。历史上,当个别险企陷入严重困境时,监管部门通常会及时介入,并由保险保障基金托底支持,最大限度保障保单持有人的合法权益。
更严峻的是,公司三季度末净资产仅为1366万元,却承载着145.59亿元的总资产和136.96亿元的保险合同负债,资本对负债的覆盖能力已极度薄弱。
经营痼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回溯长生人寿二十余年发展历程,其今日的经营困境早已埋下伏笔。
公司成立于2003年,最初由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日本生命保险相互会社共同出资筹建,双方各持股50%;随后中国长城资管收购了上海广电持有的50%股份,成为新中方股东。
2015年7月,长生人寿迎来了关键转折点。长城资管及其全资子公司长城国富共同增资8.67亿元,一举实现70%的控股权,其中,长城资管控股51%、长城国富持股19%。而日本生命保险的持股比例降至30%,注册资本增至21.67亿元。自此,中方股东拥有绝对控股权。
股权结构变更后,长生人寿启动激进扩张战略,保费收入从2015年的2.47亿元飙升至2016年的19.32亿元,增幅高达682.19%。然而,这一较为依赖万能险等理财型产品的扩张模式缺乏可持续性,随着2017年万能险监管加强,公司被迫启动业务转型,陷入持续的调整阵痛。
由于早年过度依赖理财型产品,保障业务占比极低,导致客户黏性弱、退保风险高。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公司综合退保率高达18.31%,仅三款主力年金险和寿险产品的退保金额就达12.7亿元,反映其负债端的脆弱性。
转型期的业绩持续低迷。数据显示,2013至2024年间,长生人寿分别实现净利润-0.34亿元、-0.56亿元、0.02亿元、-1.34亿元、-2.6亿元、-1.66亿元、-0.45亿元、0.15亿元、-1.58亿元、-0.43亿元及-1.93亿元。也就是,十年间,仅实现两个年度的微利,累计亏损超10亿元。
作为寿险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长生人寿的投资能力持续拉跨。2025年三季度,公司单季投资收益率仅0.78%,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16%;前三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也仅0.3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利润波动加大的市场环境下,公司既未能通过长期利率债配置锁定收益,也未能在权益市场把握机会,投资收益的低迷进一步放大了亏损。
公司治理的不稳定性更添一层隐忧。2025年1月,长生人寿官网对高管简历进行了更新,排在第一位的是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周捷,而总经理沈逸波已不在高级管理层序列。
除此之外,7月9日,上海金融监管局核准OHAMA TERUHISA(大滨辉久)长生人寿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8月7日,其审计责任人的任职资格也获得监管核准。高层频繁更迭,反映出股东博弈与战略方向的持续摇摆。
长生人寿的问题并非短期流动性紧张,而是长期形成的系统性困局。曾承载着中日保险合作的探险使命,如今却站在生存与发展的十字路口。当务之急,是切实提升偿付能力,重建资本根基与市场信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