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菲律宾又一次陷进风暴的泥潭。台风“海鸥”登陆后,带来的不是凉风,而是85人遇难,17人受伤,75人失踪。120多万人受灾,50多万人无家可归,只能挤在安置中心里等待救济。这不是一场风暴,这是一次撕裂国家伤口的灾难。
![]()
从地图上看,“海鸥”像是在菲律宾的身体上横扫了一道血痕。巴拉望、棉兰老、宿务……沿途的城镇一个接一个陷入停电、断网、洪水、泥石流。台风掠过的地方,路灯灭了,教堂倒了,孩子们的课本漂在街上。气象部门报告说,风速每小时120公里,瞬时风力高达165公里。但真正的冲击,不在风,而在人。
菲律宾减灾委公布的那份数据表看起来冷冰冰的,却每一行都对应着破碎的家庭。95处洪水,82个市镇停电,10个市镇通讯中断,679个地方停课,436个地方停工。那不是数字,是一座座被切断的生活线。
台风每年都来,菲律宾人对风暴的忍耐几乎成了本能。可这次不一样。“海鸥”来的太快,太猛,几乎不给人反应的时间。凌晨四点,风暴登陆;天亮之前,整个村庄被卷走。有人说,这就是命。但问题是,每一次台风都成“人命灾”,真只是命不好吗?
菲律宾是个常年台风之国。地理决定了它的脆弱,贫穷放大了它的伤口。基础设施薄弱,防灾体系常年“纸上运行”,每次灾后救援都像即兴表演。风一过,房塌,路断,官员站在镜头前说“我们正在全力救援”,但画面里,还是那些穿拖鞋、扛麻袋、徒手挖废墟的平民。
![]()
几十年来,菲律宾每年都上演同一个剧本:风暴来袭、伤亡惨重、国际救援、新闻热搜、政府检讨、然后遗忘。直到下一个台风,再重演一遍。气象局预测、气候组织报告、防灾方案都写得漂亮,可落实的时候,总是慢半拍。救援车辆到不了村里,因为路塌;物资发不出去,因为官僚要批;安置点人满为患,因为预算不够。政府的存在,仿佛只是出现在新闻发布会里。菲律宾人苦笑着说:“我们比气象局更懂台风。”这不是夸张,而是残酷现实。
“海鸥”之后,巴拉望的街头被淹成了海,房顶上飘着塑料桶,成了孩子们的救生圈。学校成了临时避难所,课桌上堆的是湿透的衣服。那些被迫逃离的人不知道自己还能回家吗,因为所谓的家,可能已经被冲进了河里。这场灾难再次暴露出菲律宾长期的系统性问题,一个被贫困和政治撕扯的国家,没有能力抵御自然的暴力。每次风暴都像是对国家治理的一次测验,而菲律宾一次都没考及格。
而更讽刺的是,每次灾后,国际社会都会伸出援手。日本捐帐篷,美国捐粮食,中国派救援队。菲律宾高官在镜头前笑着道谢,媒体拍下“全球团结”的画面。可镜头一关,物资被层层截留,黑市开始活跃,救灾变成了一场利益链游戏。风暴摧毁的房子能重建,摧毁的信任却回不来了。
人们说“菲律宾不怕台风”,但这句话背后是绝望。因为怕也没用。你怕不怕,风都来。你防不防,它都冲。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台风,而是灾后没人问责的麻木。
![]()
每次灾难后,政府都喜欢说“我们会改进”,但没人说“怎么改”。预警系统依旧滞后,防洪设施年年拨款、年年流失。就像“海鸥”这次,风暴路径早就监测到,可地方应急反应依然混乱。有人没听到警报,有人不知道撤离路线,有人干脆不信官方信息。久而久之,连风暴也看笑了。
菲律宾的问题,不只是台风频繁,而是社会太脆。经济依赖外劳汇款,农村依赖天吃饭,城市基础设施老旧。一次风暴能让几百万人陷入停摆,靠国际援助续命。这哪是灾害防御,分明是生存侥幸。
每当新闻播出那些被洪水淹没的村庄,总有人叹息“可怜”。但可怜不是解决。菲律宾要的不只是“同情”,而是彻底的结构修复。修路、建堤、防洪、规划、教育,这些才是抵御风暴的真正屏障。台风不可控,人祸可以改。也许,“海鸥”会像过去那些台风一样被遗忘。一个月后,新的风暴会来,新的数字会上报,新的悲剧会重演。人们会习惯在灾难中继续生活,习惯在废墟上重新种菜,习惯在风里等下一次的警报声。
这场台风,是天灾,但也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一个国家的痛点:富人能修高墙,穷人只能看天。它让人看到,在自然面前,弱国没有浪漫,只有代价。菲律宾每年都祈祷“别再来风暴”,但风暴从不听祈祷。因为自然无情,只有制度能救人。而制度这场战,菲律宾输得太久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