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最近做成了一笔“大买卖”,原本被视为废弃物的淤泥,通过市场化处置权的拍卖,不仅成功“上墙”,更是卖出了好几亿元的天价。这一看似匪夷所思的财富密码,正源于当地对水底淤泥的深度价值挖掘与资源化利用。
10月末,齐齐哈尔市依安县水库水底沉积的1100万立方米淤泥,其20年处置权在公开市场上以8.4亿元成交,中标方为齐齐哈尔泽源环保产业有限公司。
![]()
这一交易打破了传统认知中“烂泥不值钱”的固有印象,转而将其视为蕴含潜在价值的资源载体。专业测算显示,这些富含氮、磷、钾等植物生长必需元素的淤泥,作为优质有机肥原料,每年可产生约1亿元产值。如此可观的经济回报,源自黑龙江肥沃黑土地的天然馈赠——长期积累的淤泥继承了黑土的丰富养分,经科学评估后被认定为具备高附加值的生态产品。
事实上,齐齐哈尔并非首个吃螃蟹的地区。今年8月,铁力市东方红水库145万立方米淤泥的5年经营权,便以6103万元成交,成为全国首例水库淤积物资源化利用的EOD项目标杆,央广网亦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两次交易均验证了淤泥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与经济价值,而齐齐哈尔案例更因总价与单价双高引发广泛关注。
![]()
但交易背后的细节更耐人寻味。以齐齐哈尔市的淤泥处置权交易为例,中标方泽源环保成立于2025年10月10日,距竞得处置权不足一月,其100%控股股东为当地国资委,这种“左手倒右手”的交易模式引发争议。
从表面看,地方政府将淤泥处置权售予旗下国企,实质上是将自然资源转化为可经营的国有资产。
而这一操作的关键,在于其潜在的融资功能,地方国企可凭中标通知书、资产评估报告等文件,将淤泥处置权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融资。以8.4亿元评估价值为基础,结合地方国企与城商行的合作渠道,数亿元资金可合规流入地方财政,为地方政府注入可观的自由现金流。
![]()
这种模式与当前“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的盘活国资理念高度契合,堪称金融创新的具象化实践。不过,争议也随之而来。
此类操作是否构成地方变相借债?在中央严控隐性债务的背景下,淤泥处置权抵押融资是否会被界定为新增隐性债?这需要监管部门给出明确界定。
从更深层次看,这一创新折射出地方政府破解资金困局的迫切需求。在化债政策导向下,通过资源市场化配置激活国有资产价值,成为替代传统融资渠道的新路径。淤泥处置权的拍卖,本质上是将沉睡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可流动的金融资本,既实现了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又为地方发展注入资金活水。
![]()
但与此同时,如何界定此类交易的金融属性、防范潜在债务风险,成为监管层面的新课题。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如何将更多看似无用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成为地方政府探索的新方向。而这一过程中,平衡经济效益与债务风险、确保创新不越红线,则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