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高楼那头,光鲜的门面掩着一场巨大的骗局。
表面看着光鲜。
办公地点在金融中心高层,金碧辉煌的装潢,员工着统一制服,胸牌写着“大交易所”字样。
进来参观还有安检,会议室里放宣传片,片子说什么对接中东资金、做石油衍生品,材料上盖着一个个印章,堆得像档案。
可事实是,工商信息里写着三千万注册资本,可社保与资金流水几乎没有,这点就足以让人停一停
据公开资料来看,企业名为贵州鑫慷嘉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登记时间是2021年3月,法人曾由邵馨慷变更为刘海亮。
公司把视觉做得极为讲究——墙上有中东背景的合影,展示架上摆着模拟交易屏,现场氛围人声鼎沸。
平台对应的APP界面以迪拜背景为视觉主轴,显示“每日收益”和账户余额,只接受USDT结算,这样的闭环设计方便跨境转移。
仔细想想,采用USDT一方面让结算便捷,另一方面也为资金分流提供了便利。
相比之下,正规金融机构不会以这种简单闭环来承载大量存取款;这点,足以牵动监管关注。
那张宣传单上写得头头是道。
平台曾在2023年9月更名,宣称是某国际交易所在国内的“官方分支”,并列出所谓与国企合作的协议,印章齐全。
但注意到这些材料后,外部机构很快作出否认,迪拜那边也表态没有合作关系。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外界陆续有否认和地方通报,平台仍在国内大规模拓展组织架构:把全国划分为东南西北四区,每区设负责人,下再分层级,层级名听着有气势,晋升靠拉人。
表象与实质之间的落差,真是天差地别。
若要问资金是如何被吸进来的
先有高息,日息常被描述为1%,年化几百个百分点,前所未有的高回报承诺吸引大量投资者。
平台通过导师、微信群、直播讲课制造学习场景,导师会推荐操作策略,新人初期常能看到小额提现到账,这就是“先兑现”的套路。
好比钓鱼饵,先放出几条小鱼,网开了,更多人跟进。
这种早期兑现的做法具有极强的诱导性,令人不禁感慨:在高回报面前,很多人会丧失常规判断。
从链上痕迹来看,资金路径呈现多层次分散与混币操作。
投入的USDT并非直接留在一个地址,而是很快被分流、多次转账,再通过混币器打散,最终进入海外壳公司控制的多个账户。
司法调查显示,崩盘前快速转移的金额极大,其中在关键时刻约有一笔约一百二十九亿元被短时间转出。
假设当时监管能更早介入,或许能阻断部分转出,但现实是链上动作快,信息传播有时滞。
换做现在回想,这种跨境转移手段对追责与资产追回造成巨大挑战。
![]()
讲真的,主导者的身份也值得重点描述。
核心人物之一名为黄鑫,他对外自述的履历很光鲜,但证据并不支持其所说的“华尔街博士”和“中国石油高管”之类背景。
往昔记录显示,黄鑫曾涉入云联惠类项目,2016年因此类活动被处理,2020年因扶贫养殖集资纠纷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
2024年10月,黄鑫拿到圣基茨护照,持此护照免签多国。
依我之见,这样的护照在关键节点为人员和资金流动提供了可操作的便利。
细细品味,这些折线关系把整件事织成了一个复杂的跨境网络。
那时候用户的画像很清楚:中老年人和个体工商户居多,很多人卖房、借贷甚至动用养老储蓄来投入。
平台宣称会员已超过两百万,但实际投入和损失的人数与金额才最关键。
群里常见的是“有人赚到”的样本,这类样本就像传染源,迅速带动周边人参与。
设问一下:当熟人、邻里都在说“我也在做,挺稳的”时,难道不会降低风险意识吗?
确实,这种社群推广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波及面极广。
现象上看,这是典型的“老路新装”。
同类案件的模式具有高度复制性:铺设可信的外壳,伪造合作背书,打造高回报幻象,利用分层佣金把受害者转化为拉人者,最后在提现受阻时迅速转移资金出境。
这里面有许多细节值得注意:虚假合同的盖章、现场租用的豪车用于拍照、抽奖活动的布置以制造成功样本、用日租特斯拉作宣传图,这些都是操盘方制造可信性的伎俩。
细想想,这种表象工程的力量不可小觑,最为致命的是它消磨了人们对风险的敏锐感。
从监管和追责的角度说,地方通报与国外否认都是重要节点。
2024年10月,某县发布风险提示,随后湖南相关部门在另一时间段对平台定性为非法集资与传销。
迪拜机构在11月公开否认合作。
这些节点像是一串警钟,但钟声传到普通投资者耳中时常常已有延迟。
公安机关后续侦办中,冻结的资金约为1.2亿元,抓获涉案骨干数十人,但和约一百三十亿元的总损失相比,回收比例微乎其微。
令人无奈,司法取证、跨境协作、链上追踪都需要时间与国外合作,这些现实阻碍了即时救济。
若以更宏观的视角来观照,这一事件对社会的牵动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再次暴露了金融素养的短板,尤其在中老年群体与基层居民中,面对高回报承诺往往缺少防范意识;其次,技术层面的应用(USDT、混币器、海外壳公司)让传统监管方法面临新的考验;最后,从心理学角度看,高回报的幻觉与社群效应叠加,使得骗局扩散速度快,难以在萌芽阶段就被扑灭。
这不是单一事件,而是系统性问题在特定条件下的集中展现。
好比往昔那些许多“快速致富”的传说,只不过这一次披上了区块链与国际化的外衣。
若要避免类似事件重演,需要多条并行的努力:提高公众金融教育、加快跨境司法协作、建立更灵敏的链上监测和追踪机制、以及提升地方监管对新兴支付工具的识别能力。
技术一方面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被不法者利用来增强逃逸能力,令人不得不重新思考监管策略。
结尾处要说清楚的,是事实的轮廓已经显露:一个在工商资料上写着三千万注册资本、但实际上运作像空壳的公司,通过高端包装与国际化宣传吸引大量存款,利用USDT等工具完成跨境清洗并在关键时刻转走大额资金,使得数以万计的普通家庭陷入困境。
无论是监管否认还是警方抓捕,都是事后应对;关键还是在事前识别与及时阻断。
普及金融风险意识,不让更多家庭成为案例,这大概是最现实也最要紧的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