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西北矿业正通煤业双创中心传来喜讯,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张金魁荣获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管理引领者”称号,副总经理任邓君获评“工匠精神践行者”,机电管理部副科级管理人员孝栋栋当选“设备技术能手”。三项荣誉的取得,不仅是对三位同志专业能力与岗位贡献的充分肯定,更折射出正通煤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扎实成效。
广袤西北,智汇煤海。面对智能化矿井建设的新浪潮,正通煤业坚持顶层设计、平台赋能与机制创新“三驾马车”并驱,推动一线矿工从“能工巧匠”向“创新尖兵”转型,助力技术骨干由“单打独斗”升级为“协同攻坚”,逐步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一体化人才发展新格局。
人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而实现从“工”到“匠”、从“匠”到“帅”的“变形记”,离不开科学系统的培养机制作为支撑。
该公司将人才建设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项管理机构,系统编制《区域产业发展服务规划》《技能人才培训规划及人才帮带规划》等纲领性文件,为人才发展绘制清晰的“施工图”,筑牢人才强企的制度根基。
那么,如何让“施工图”变为“实景图”?“制度落地关键在载体,我们从解决公司实际困难出发,创新实施‘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模式,让科研力量与现场需求精准对接。”据该公司副总经理任邓君介绍,围绕冲击地压、水害防治、生产接续及TBM智能化掘进等重点难题,他们整合高校科研力量与企业技术骨干资源,组建5支“科学家+工程师”团队,成功攻克西部巨厚砂岩含水层防治水、高效快速掘进体系等系列难题,实现行业技术水平引领。
![]()
据了解,《深部复杂地层新型TBM智能化高效掘进装备研发及典型灾害防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成功跻身省、市级秦创原人才队伍梯队,成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典范,真正做到“建成一个项目、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培育一支创新团队、带出一群科研骨干”,释放出人才引领创新的链式效应。
在正通煤业,人才培育的阵地不仅在科研团队,更扎根于基层一线。“在检修MD500-57X3矿用耐磨多级离心泵的过程中,严格测量轴窜量以及控制各泵车与轴套、叶轮与密封之间间隙大小,可有效预防轴弯曲变形,导致过热,发生抱死现象发生。”11月1日,走进该公司王兵劳模创新工作室,各种设备模型和工具书映入眼帘,机厂厂长王兵正在给年轻的同事指导技术。
“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要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双管齐下,打造‘近悦远来’聚宝盆。”该公司副总政工师、党委组织部(人力资源部)部长李明说。
为破解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年轻干部成长缓慢等难题,该公司聚焦补强供应链,在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同时,精心制定《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三年行动方案》,大力推行“13510”培养储备计划,开拓“导师带徒”“轮岗交流”“项目历练”三维成长路径,让青年人才在多岗位实践中淬炼成才。
“随着智能化矿井建设步伐加快,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任邓君坦言。2023年,正通煤业确立“人才引进”与“精准育才”双轮驱动战略,聚焦灾害治理、安全高效等方向,通过校企合作、柔性引才等方式靶向引智,成功引进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黄勇、南生辉等在内的国家级领军人才团队,以及荣获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王刚、陕西省三秦学者王苏健等12名杰出专家,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构筑了稳定可靠的人才供应链。
内外协同、引育并举,推动人才集聚与企业成长同频共振。今年以来,该公司已有17名高校毕业生在轮岗交流中得到锻炼,8名技术人员通过参与西北矿业重大科技项目攻关提升专业技术能力,8名“90后”走上中层管理岗位;同时,凭借TBM盾构机智能掘进等项目优势,该公司联合丁自伟专家团队成功获批陕西省“百人计划”,并荣获陕西省第三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优胜奖,开创煤炭行业在专利奖项领域新篇章。
为让技能人才“有奔头、有面子、有里子”,正通煤业还将技能比武打造为人才选拔的“试金石”,构建管理、技术、技能“W型”职业发展通道,强化“业绩论英雄”的考核导向,稳步提高高技能人才薪酬待遇,真正让实干者得实惠、有为者有地位。截至目前,该公司拥有初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和专业工种资格的员工达976人,占全矿总人数的50%以上,一支结构合理、技能精湛、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正成为推动矿井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