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学生涌入外卖大军:就业寒潮下的现实注脚
街头巷尾越来越多张年轻的面孔引人瞩目——他们或许刚卸下学士帽,身上还带着校园的青涩,却已熟练地操控着导航、核对订单,成为穿梭在城市肌理中的外卖骑手。大学生群体扎堆进入外卖行业,这一现象早已不是个例,而是当下就业市场困境最直观的缩影,背后折射出的是年轻人求职路上的无奈与就业市场的深层变局。
![]()
曾经,“大学生”的身份往往与专业对口的职场岗位、清晰的职业规划绑定,外卖骑手这类以体力劳动为主、职业门槛较低的工作,大多被视为临时过渡的选择,而非毕业生的就业首选。但如今,打开外卖平台的骑手招募页面,“95后”“00后”占比持续攀升,不少骑手简历上赫然写着本科院校名称,甚至不乏计算机、金融、汉语言等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中有人是刚毕业求职屡屡碰壁,为了生计不得不放下专业期待;有人是二战考研失利、考公落榜,暂时用外卖工作缓解经济压力;还有人尝试过几份专业相关的实习后,因薪资过低、竞争激烈而选择“退而求其次”。
大学生扎堆送外卖,本质上是就业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直接体现。一方面,高校扩招多年来,每年毕业生规模持续突破千万,202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1179万,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总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受经济环境波动、部分行业收缩等因素影响,优质岗位的增长速度未能跟上毕业生增长步伐,尤其是适配大学生的专业技术岗、管理岗竞争白热化,“千人抢一岗”的招聘场景屡见不鲜。许多企业在招聘时不仅抬高了学历门槛,更要求丰富的实习经历、专业技能证书,甚至设置隐性的年龄、性别限制,让不少缺乏职场经验的应届毕业生陷入“投简历石沉大海,面试屡战屡败”的困境。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就业选择背后藏着年轻人的现实考量与无奈。对于刚走出校园、没有经济积累的大学生而言,外卖行业“入职快、门槛低、薪资即时”的特点,成为他们抵御失业风险、维持基本生活的“避风港”。相较于长期待业在家,送外卖至少能获得稳定的收入,缓解家庭与自身的经济压力;同时,灵活的工作时间也让部分人得以在送外卖的间隙,继续备考、求职,保留重新回归专业赛道的可能。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被动选择”往往意味着专业技能的闲置与职业发展的暂时停滞——那些花费数年时间习得的专业知识,在日复一日的接单、送餐中难以发挥价值,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也可能消磨年轻人的职业热情与竞争力。
大学生涌入外卖行业,并非是他们不愿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而是就业市场的现实压力下,做出的理性妥协。这一现象不仅是对“就业难”的生动注解,更敲响了关于教育与就业匹配、青年职业发展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亟待缓解,既需要企业拓宽招聘渠道、优化用人标准,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成长型岗位;也需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与专业设置改革,让教育更贴合市场需求;更需要社会给予年轻人更多包容与支持,为他们创造更宽松的求职环境与职业试错空间。
当越来越多大学生骑着电动车穿梭在城市的车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就业寒潮下的生存图景,更期待着这股暂时的“洪流”背后,能涌现出更完善的就业保障体系、更公平的竞争环境,让每一份年轻的才华都能找到适配的舞台,让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不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勉强妥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