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苏后需立即进行的管理策略
![]()
ABCD法则:建立高级气道;监测饱和度/血气,维持饱和度94-98%,机械通气以维持正常的二氧化碳分压; 收缩压>100mmHg或平均动脉压>60-65mmHg。
身体和心理评估:出院前进行身体和心理评估,以确定后续治疗。
神经预后:使用多模态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明确预后。
体温管理:昏迷患者避免发热,控制体温≤37.5℃。
冠脉造影:对于ST明显抬高或怀疑冠脉闭塞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
诊断
对于ST明显抬高或怀疑冠脉闭塞的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如果冠脉造影阴性,进行头到骨盆的CT,包括肺动脉CTA。
如果停搏前出现非冠状动脉病因的体征或症状(如头痛、癫痫发作或神经功能障碍、已知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呼吸短促或记录的低氧血症、腹痛),如有必要,在冠状动脉造影之前或之后进行全身增强扫描(包括头、颈、胸、腹、骨盆和CT肺血管造影)。
气道管理
继续给予气道和通气支持。
短暂的心脏骤停、立即恢复正常脑功能且呼吸正常的患者可能不需要气道或通气支持,但如果其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4%,则应通过面罩给予补充氧气。
在缺乏气管插管经验丰富的人员的情况下,保留或插入声门上气道(SGA)或使用基本技术维持气道是合理的。
氧和维持
ROSC后,立即使用100%(或最大可用)吸氧,直到可以测量动脉氧饱和度(SpO2),并通过脉搏血氧仪可靠地滴定或可以测量动脉氧分压(PaO2)。
一旦能够可靠地测量SpO2或获得动脉血气值,滴定吸入氧以达到动脉氧饱和度94-98%或动脉氧分压(PaO2)75-100mmHg。
ROSC后避免低氧血症(PaO2<60mmHg)和高氧血症。
通气控制
进行血气分析和呼气末CO2监测。
目标正常碳酸血症35-45mmHg。
意外体温过低或接受过低温治疗的患者,需要反复PaCO2,避免低碳酸血症。
在体温过低的患者中,使用温度或非温度校正血气值。
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潮气量为6-8ml/kg理想体重。
冠脉再灌注
在疑似心源性心脏骤停且心电图持续st段抬高的ROSC成年患者中,应进行紧急心导管实验室评估(必要时进行初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
院外心脏骤停(OHCA)后无心电图st段抬高的ROSC患者,除非临床提示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可能性很高,否则应推迟心导管实验室评估。
血流动力学管理
所有患者进行动脉血压监测,并可进行心输出量监测。
尽快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发现任何潜在的心脏病理,并量化心肌功能障碍的程度。
避免低血压,以平均动脉压>60-65mmHg为目标。
根据个别病人对血管内容积、血管收缩或肌力的需要,用去甲肾上腺素和/或多巴酚丁胺维持灌注。
心脏骤停后不要常规使用类固醇。
避免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在特定的患者群体中(如到达医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且心脏骤停<10分钟),如果液体复苏、正性肌力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不足,考虑机械循环支持左心衰引起的持续心源性休克(如主动脉内球囊泵、左心室辅助装置或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伴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也应考虑左室辅助装置或静脉-动脉体外膜氧合。
心律失常
在ROSC后立即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遵循ALS的停搏期心律失常指南。
对于ROSC后出现心律失常的患者,治疗任何潜在的潜在原因,如冠状动脉闭塞或电解质紊乱。
ROSC后无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
控制癫痫
应用脑电图(EEG)诊断抽搐患者的癫痫发作并监测治疗效果。
治疗心脏骤停后癫痫发作,除镇静药物外,还可使用左乙拉西坦或丙戊酸钠作为一线抗癫痫药物。
心脏骤停后患者不需要预防癫痫。
停搏几天后有肌阵挛,但脑电图功能良好的患者,进行唤醒试验。
体温管理
对昏迷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积极预防发热,控制体温≤37.5℃。
昏迷患者伴轻度低温(32-36°C) ROSC后不应主动加温。
我们不建议常规使用院前降温,在ROSC后立即快速输注大量静脉冷液。
对ROSC术后昏迷患者进行体温控制时,应采用体表或血管内温度控制技术。
当使用冷却装置时,我们建议使用包含基于连续温度监测的反馈系统的温度控制装置来维持目标温度。
防止心脏骤停后仍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在36至72小时内发热。
ICU管理
![]()
ROSC后患者不要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然而,当临床怀疑有肺炎时,给予抗生素的门槛较低是合理的【有指征就用】。
在治疗接受机械通气的心脏骤停后患者时,使用短效镇静剂和每日镇静暂停,这有助于神经功能评估。
我们不建议在昏迷的心脏骤停后患者中系统使用神经肌肉阻断药物。
对于心脏骤停后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ARDS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
患者应床头抬高30°。
以低速度开始胃喂养是合理的,并在能耐受的情况下增加速度。
考虑到心脏骤停后患者上消化道溃疡的高发,以及在心脏骤停前后使用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脏骤停后患者,特别是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中使用应激性溃疡预防。
心脏骤停后患者的抗凝治疗应个体化。
心脏骤停后ROSC成人使用标准血糖管理方案。
神经功能预测
![]()
对于心脏骤停复苏后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应使用临床检查、电生理学、生物标志物和影像学进行神经系统预后。
没有任何一种预测是100%准确的。采用多模式神经预测策略。
临床神经学检查对预后至关重要。
对心脏骤停后失去意识的病人进行每日神经学检查。
![]()
以下提示不良预后: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双侧角膜反射消失。96小时内出现肌阵挛。
应当结合脑电图判定预后。背景抑制伴有或不伴有周期性放电和脑电图爆发抑制(“高度恶性”模式)是预后不良的准确指标。诱发电位有助于判断预后。
使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连续测量来预测心脏骤停后的结果。24-48h增高,或72h间增高伴48-72 h时浓度高提示预后不良。
广泛性脑水肿的存在提示预后不良。
如果患者在ROSC后72 - 96小时处于无意识状态,复查头颅CT。
存在以下两种情况提示预后不良:≥72小时无瞳孔和角膜反射;双侧N20体感诱发电位阴性。ECG结果极差;48小时或72小时,NSE>60ug/l;72小时内出现肌阵挛;CT或磁共振出现弥漫性缺氧。预后评估要在72小时之后进行。
仅供临床医生参考,不做诊疗依据
出处:慢慢学重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