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2025年11月7日)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民间素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而老一辈也流传着“立冬最怕3样”的说法。这“3怕”究竟指什么?背后又蕴含哪些养生智慧?结合传统民俗与现代科学,我们一一揭晓答案。
![]()
一怕“寒邪入侵”:保暖不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立冬后气温骤降,中医认为“寒主收引”,寒冷易导致血管收缩、血流减缓。据百度健康医典数据显示,冬季心梗、脑卒中发病率比其他季节高20%-30%,尤其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更需警惕。
**科学建议**:
1. **重点部位保暖**:头部、颈部、腰腹和脚踝需加强防护,建议穿戴高领衣物、护腰和厚袜。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在微信公众号科普中提到“头为诸阳之会”,戴帽可减少30%热量散失。
2. **温差防范**:清晨和夜间避免外出,室内外温差超过10℃时,易引发血压波动。可学习日本“洋葱式穿衣法”,内层透气、中层保暖、外层防风。
二怕“饮食过补”:盲目进补反伤脾胃
民间有“立冬吃饺子”“炖羊肉”等食俗,但现代人营养过剩问题普遍。百度百家号报道显示,近年来因冬季过量进食高脂高蛋白食物导致急性胰腺炎、痛风的病例增加40%。
**辩证进补原则**:
- **地域差异**:北方干燥宜选银耳、百合等润燥食材;南方湿冷可用茯苓、薏米健脾祛湿。
- **体质区分**:气虚者可适量食用黄芪炖鸡;阴虚火旺者推荐鸭肉、山药;三高人群应避免动物内脏、浓汤。
![]()
**推荐药膳**:
① 当归生姜羊肉汤(适合阳虚体质)
② 莲藕排骨汤(滋阴润燥)
③ 黑芝麻糊(预防冬季便秘)
三怕“情绪抑郁”:光照不足引发冬季忧郁症
《健康时报》援引研究数据指出,冬季抑郁症发病率可达10%,与日照时间缩短导致血清素分泌减少有关。老年人独居、社交减少更易出现情绪低落。
**应对策略**:
1. **光照疗法**:每天上午10点前晒太阳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阴雨天可使用10000勒克斯的全光谱灯照射。
2. **社交养生**:参与社区活动,学习书法、合唱等集体项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研究显示,每周3次社交活动可降低老年抑郁风险60%。
3. **饮食调节**:增加香蕉、核桃、深海鱼等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帮助大脑分泌愉悦物质。
![]()
:立冬养生新解
古人强调“冬藏”并非完全静止,现代运动医学建议:
- **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柔缓运动更适合冬季,避免晨起剧烈运动。
- **作息调整**:提倡“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但睡眠不宜超过9小时,以防血液黏稠度增加。
**特别提醒**:今年立冬正值农历闰九月,气候干燥更甚,需加强呼吸道防护。中国天气网预报显示,华北、黄淮等地空气湿度低于30%,可使用加湿器维持50%-60%的适宜湿度。
明日立冬,谨记这“三怕”,从防寒、饮食、情志三方面科学调养,方能顺应天时,为健康过冬打下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