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日,湖南省吉首市某中学学生反映学校通知学生需提透明袋装书,不许背书包上学。11月4日,记者从涉事学校处获悉,此要求是为了防止学生带油腻食品和电子产品进教室。涉事学校工作人员表示,学生带粉等早餐到教室里,冬天教室开空调,一教室都是油烟味;还有部分学生带手机等电子产品到学校,如果放在书包里,门卫也不能翻书包。
(11月4日《南昌晚报》、红星新闻)
湖南省吉首市某中学一则“学生需使用透明袋装书,不得背书包上学”的通知引发热议。校方解释称,此举是为防止学生将油腻早餐、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教室,影响教学环境与秩序。看似是为了维护校园管理的“高效便捷”,实则是以牺牲学生隐私为代价的“懒政思维”,值得深入反思。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的青春期,对私人空间和隐私保护格外敏感。书包不仅是一个装载书本的工具,更是他们存放心事、情感与秘密的“个人领地”,或许是一本未写完的日记、一封好友的私信,又或是一张不愿示人的照片,甚至女生还会携带卫生巾之类的隐私物品,当所有物品被迫“透明化”,无异于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一并公之于众。长期处于“被凝视”的状态,不仅容易催生不安全感与抵触情绪,更可能削弱他们对个人边界的认知与维护意识,对其人格健全发展造成潜在伤害。
诚然,学校管理确有现实困境。油腻食品确实可能污染教室空气,手机等电子设备也的确干扰课堂秩序。然而,以“透明袋”代替书包,看似高效直接,实则是一种简单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教育的目标从来不只是维持表面的秩序,更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与自主管理能力。当校方以“便于检查”为由,将学生物品彻底暴露,传递的是一种不信任的信号,也忽视了教育中应有的温度与尊重。事实上,校园管理完全可以在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寻找更加平衡与人性化的路径。例如,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方式,加强学生自律意识教育;设置统一的早餐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就餐习惯;建立学生与校方之间的协商机制,共同制定合理的校园规则;在必要时,采取随机抽查或使用金属探测仪等方式,既达到管理目的,也守住隐私底线。这些方式或许比“透明袋”更费心力,却是对学生权益的真切尊重,也更契合教育的本质。
校园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地,更是人格塑造与价值引导的重要场域。一项缺乏对学生基本尊重与理解的规定,即便初衷良好,也难以真正收获认同与执行效果。希望吉首这所中学能及时审视“透明袋”政策背后的价值偏差,收回成命,转向更科学、更共情的治理方式。
不许背书包改用透明袋,都中学生了,都那么大的小伙和姑娘了,谁还没点隐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