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个小熊眼睛抠开有亮晶晶的东西!”广西贺州梁女士的孩子一句无心之言,揭开了一个令人脊背发凉的隐私隐患——她网购的20个玩偶套装里,竟有一个玩偶的眼睛内暗藏疑似摄像头装置。此事经曝光后迅速引发热议,涉事平台虽已对商家商品全链路下架,但“混搭发货”的轻描淡写回应、隐蔽偷拍设备的潜在危害,仍让不少家长直呼“不敢给孩子买玩具了”。
![]()
事件要从11月3日说起,梁女士为孩子和家中装饰需求,在某网购平台花费数十元下单了一套20个装的儿童玩偶,快递从河南驻马店发往广西贺州。收到货后,梁女士并未立刻检查,直到几天后孩子玩耍时,好奇抠弄其中一个小熊玩偶的塑料眼睛,意外发现眼球内部镶嵌着类似摄像头的设备——有明显的镜头反光点,还能看到细小的线路接口。
“当时一家人都懵了,买的是给孩子玩的普通玩偶,怎么会藏着摄像头?”梁女士回忆,她当即联系商家讨要说法,对方却以“商品是混搭发货,员工打包时没注意”为由轻描淡写带过,甚至直言“店里确实有带摄像头的玩偶款式”。这种既不道歉也不解释为何混入普通订单的态度,让梁女士更加愤怒,她怀疑商家是故意“鱼目混珠”,将偷拍设备伪装成玩具流入消费者家中,遂拒绝了商家“退回玩偶”的要求,并向网购平台投诉。
直到11月16日,梁女士将自己的遭遇和玩偶内疑似摄像头的照片、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事件才引发广泛关注。网友纷纷留言表示后怕:“孩子每天抱着玩偶睡觉,要是真能录像,家里隐私全暴露了”“连儿童玩具都成偷拍工具,还有什么是安全的?”;也有家长分享类似经历,称曾在网购的毛绒玩具里发现异常线路,当时以为是质量问题,现在想来细思极恐。
11月17日,涉事网购平台客服向媒体回应称,已对该商家的所有商品进行全链路下架处理,且商家页面已无法搜索到,同时会积极与梁女士沟通,全力保障消费者权益。但对于“为何带摄像头的玩偶能通过平台审核上架”“是否有其他消费者买到同类问题商品”等关键问题,平台并未给出明确答复。
法律解读:商家“混搭发货”绝非“失误”,涉嫌侵犯隐私权
“无论商家以‘混搭发货’还是‘员工失误’为借口,在普通玩偶中混入带摄像头的商品,本身就涉嫌违法。”四川国叁律师事务所律师杜勇指出,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若玩偶内的疑似摄像头具备拍摄、存储或传输功能,即便尚未实际拍摄,商家未经消费者知情同意就将其流入家庭,已构成对隐私权的潜在侵犯;若已拍摄到家庭画面,则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面临拘留、罚款,情节严重者还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北京东卫(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小虎进一步补充,消费者对所购商品享有知情权,商家必须明确告知商品的真实属性——尤其是带有摄像头、录音设备等可能涉及隐私的特殊功能商品,绝不能“暗箱操作”混入普通订单。此次事件中,商家承认“存在带摄像头的玩偶”,却未在商品详情页标注,也未在发货前告知梁女士,属于典型的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行为,梁女士可保留证据向法院起诉,要求商家承担赔偿责任。
隐患不止于此:儿童玩具成偷拍载体,家长该如何防范?
事实上,玩偶藏摄像头并非个例。近年来,多地曾曝出类似案例:有的毛绒玩具纽扣是微型摄像头,有的布娃娃内部藏有录音设备,这些伪装成儿童用品的偷拍工具,凭借极强的隐蔽性,成为家庭隐私泄露的“隐形杀手”。尤其儿童长期与玩偶接触,若设备具备远程操控功能,孩子的日常生活、家庭环境都可能被实时监控,甚至存在信息被非法贩卖的风险。
对此,警方和律师给出三点防范建议:
选购时擦亮眼睛:尽量在正规电商平台或线下门店购买儿童玩具,优先选择有品牌、资质齐全的商品,避免购买价格过低、来源不明的玩偶;查看商品评价时,重点关注是否有“线路异常”“部件可疑”等反馈。
收货后全面检查:收到玩偶后,除检查材质安全外,还要仔细查看眼睛、纽扣、拉链等部件是否有异常孔洞、反光点或凸起,可用手电筒照射疑似部位,观察是否有镜头反光;对毛绒玩具,可轻轻按压内部,感受是否有坚硬的设备轮廓,必要时可拆开缝线检查(保留好拆解证据,以便后续维权)。
发现问题及时维权:若发现疑似偷拍设备,第一时间停止使用,保留商品、快递单号、与商家沟通记录等证据,向平台投诉并拨打110报警,避免因“怕麻烦”或被商家诱导退货,导致证据灭失。
平台需担责:事后下架不够,源头审核才是关键
此次事件中,平台虽及时下架涉事商品,但“事后补救”难以消除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不少网友质疑:“带摄像头的玩偶属于特殊商品,平台在商家上架时为何不审核资质?是否存在监管漏洞?”
业内人士指出,网购平台作为交易中介,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管责任。一方面,应建立更严格的商品审核机制,对涉及摄像头、录音等功能的商品,要求商家提供合规证明,明确标注功能用途,禁止“暗装”“伪装”类商品上架;另一方面,需主动排查平台内同类风险商品,对已售出的问题商品启动召回程序,而非仅在事发后下架商家。只有从源头堵住漏洞,才能避免“儿童玩具变偷拍工具”的隐患反复出现。
“原本是给孩子带来快乐的玩偶,现在却成了让人提心吊胆的‘隐私炸弹’。”梁女士的遭遇,为所有家长和消费者敲响了警钟。在数字化时代,隐私泄露的风险早已渗透到生活的细微之处,而守护隐私安全,既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更需要商家守住底线、平台履行监管责任、法律筑牢防线。唯有多方合力,才能让玩偶回归“童真陪伴”的本质,让每个家庭都能安心享受生活,不必再为“玩具里的摄像头”而焦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