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渐渐淡了,甚至出现了对立。医院管理者似乎总想着用投诉服务平台 “笼络” 患者,却没真正解决核心问题。
这让不少医生开始怕被投诉,像服务员一样小心翼翼。有的为了不惹麻烦,连治疗方案都能和患者 “讨价还价”—— 专业的医疗服务,硬生生变成了迎合消费体验的商品,冷冰冰的数字评价,也取代了人性化的专业判断。这不仅是医疗行业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的损失。
说说我的亲身感受。之前带孩子去看发热咳嗽,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我没完全听懂,就多问了几句确认。没想到我一表达疑问,医生就明显退了步,顺着我的想法调整方案。我当场就蒙了:这个药到底该吃吗?不吃会不会有影响?那个药真的能替换吗?
我们作为患儿家长,本就不是专业人士,最需要的是医生基于专业给出的明确判断和肯定答案,而不是为了博取好感的妥协。可现在,医生的专业决策被 KPI 绑住了手脚,这根本不是某个医生的问题,而是上层管理的导向出了偏差。
就像牛奶蛋白过敏的诊疗,有的医生怕推荐的特殊配方奶口感不好、孩子不喝,自己会被投诉,要么随便打发患者,要么让家长 “试错”—— 先试适度水解,不行再换深度水解,最后才考虑氨基酸奶粉。看似 “服务周到”,实则是把本该由专业判断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了孩子和家长。而那些直接推荐最有效、最对症的氨基酸奶粉的医生,反而可能因为 “不近人情” 被投诉。管理者只看重低投诉率,这种妥协行为便被不断鼓励、固化下来。
其实这些问题,不是某一方造成的,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但任由其发展肯定不行。找到平衡点的关键,在于重塑系统的 “责任导向”,而不是奉行 “谁投诉谁有理”。
医院管理层必须明确:医生的首要责任是对患者的健康负责,而非优先迎合患者当下的情绪。对于那些敢于坚持专业原则、愿意承担短期 “不被理解” 风险的医生,要给予保护和奖励。而医生在给出治疗方案时,也该基于专业充分沟通,让患者真正理解背后的逻辑。同时我们患者也该多一份信任,别拿着 AI 查来的碎片化信息,就轻易质疑医生的专业判断。
医疗的核心是 “治病救人”,不该被投诉压力和 KPI 绑架。只有让医生敢坚持专业,让患者愿意相信医生,医患之间的信任才能慢慢重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