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过度吹捧的4大专业,普通学生易成“炮灰”
![]()
1. 商科(尤其金融、工商管理)
· 吹捧点:“高薪”、“金领”、“高大上”、“离钱近”。
· 现实情况:
· 极度看重“出身”:顶尖金融机构的核心岗位(投行、研所、资管)几乎只认顶尖985/211(如清北复交、两财一贸)的硕士毕业生。普通院校毕业生简历关都难以通过。
· 资源与人脉至上:这个行业除了智商和努力,更需要能带来项目的社会资源和家庭背景。普通学生缺乏这样的平台。
· 严重内卷:大量毕业生挤破头去争抢有限的岗位,导致实习要求高、起薪被摊薄,很多人最终只能去做银行柜员或保险销售,与理想相去甚远。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吹捧点:“年薪百万”、“改变命运”、“风口行业”。
· 现实情况:
· 行业两极分化:真正能拿到高薪的是技术过硬、毕业于名校或在竞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普通院校学生若技术平平,只能进入中小公司,面临加班多、薪资一般、技术栈落后、有裁员风险的局面。
· 快速迭代与“青春饭”焦虑:技术更新极快,需要持续不断学习,工作强度大,35岁危机被广泛讨论。
· 市场饱和度增加:前几年的大量招生和转行培训,导致初级程序员供应过剩,找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样轻而易举。
3. 生物/化学/环境(“生化环材”天坑代表)
· 吹捧点:“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国家战略”、“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 现实情况:
· “高学历、低回报”典型:本科毕业基本找不到理想工作,大多需要读研、读博。即使博士毕业,进入高校或研究所也面临“非升即走”的巨大压力。
· 就业岗位少,薪资偏低:对口企业(如药企、化工、环保公司)的研发岗位有限,且平均薪资与投入的学习时间完全不成正比。工作环境也可能存在一定危险。
· 成功路径狭窄:几乎只有成为顶尖科学家这一条窄路,转行难度大。
4. 心理学
· 吹捧点:“神秘”、“有趣”、“能看透人心”、“心理咨询师高收入”。
· 现实情况:
· 就业渠道极其狭窄:在国内,心理健康的消费观念尚未完全普及,市场上的心理咨询师岗位有限且收入不稳定。
· 对学历要求极高:想成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需要长期、昂贵的系统培训和督导,投入巨大。本科毕业几乎无法从业。
· 大部分毕业生转行:除了少数进入学校、公安系统或人力资源部门,大量心理学毕业生最终从事了与专业无关的工作。
给普通学生的报考建议
1. 警惕“画大饼”专业:选择那些能学到具体、可编码技能的专业,而不是听起来高大上但内容空泛的专业。
2. 查询真实就业数据:去看你目标院校、目标专业的年度就业质量报告,了解毕业生的真实去向、薪资和单位。
3. 考虑“稳定输出”型专业:比如师范、警校、临床医学、会计、电气工程等,这些专业社会需求稳定,有清晰的职业路径,更适合普通学生凭努力安稳立足。
4. 认清自我:评估自己的家庭背景、学习能力、性格特点,选择一个能让你“踮起脚能够到”的专业,而不是盲目追逐热点。
总结:选择专业如同投资,需要理性分析而非盲目跟风。对于没有家底可试错的普通学生而言,选择一个务实、有明确市场需求和技能壁垒的专业,是走向社会最稳妥的第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