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鸭绿江畔,两岸灯火遥相呼应。江北的中国边境小城,30岁的张明望着对岸的朝鲜新义州,叹了口气。家里催婚的电话一个接一个,可他心里却藏着一个无法实现的梦——娶一位温柔贤惠的朝鲜姑娘。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图片
这不仅是张明一个人的困境。据2020年人口普查,中国青年男性比女性多出整整3000万。这意味着,每四个适婚男性中,就有一个可能成为“光棍”。而在仅一江之隔的朝鲜,情况恰恰相反——女多男少,无数适婚女性在等待中渐渐老去。
![]()
图片
两个国家,同一种焦虑
“彩礼28万8,市区必须有房,车子不能低于15万。”这是张明去年相亲时,女方开门见山提出的条件。在江浙某三线城市工作的他,月薪8000元,面对这样的要求只能望而却步。
而在朝鲜,情况截然不同。由于历史原因和战争影响,朝鲜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男性。这些朝鲜姑娘大多皮肤白皙、五官清秀,更难得的是,她们继承了东方女性温柔贤惠的传统美德,吃苦耐劳,对物质要求不高。
理论上,这应该是天作之合——中国的单身男性需要伴侣,朝鲜的单身女性需要归宿。可现实却是,我们身边几乎见不到中朝跨国婚姻的例子。
![]()
图片
500万的天价门槛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丹东从事边贸生意多年的李经理一语道破天机。
朝鲜法律明文规定:禁止本国女性与外国人通婚。唯一的例外是——外国人在朝鲜投资超过500万人民币,并承诺长期在朝鲜生活。
500万!这个数字让绝大多数中国男性望而却步。张明苦笑着说:“我要有500万,还用得着为找对象发愁吗?”
更让人无奈的是,即便有人愿意出资,也少有人愿意长期生活在朝鲜。这意味着,这条看似存在的“绿色通道”,实际上形同虚设。
![]()
图片
文化相近,心却遥远
朝鲜古称高丽,历史上长期受中华文化影响。儒家思想在朝鲜社会根深蒂固,两国人民在价值观、生活习惯上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然而,正是这种文化上的亲近,反而成了跨国婚姻的障碍。
45岁的金善姬是平壤一所中学的老师,至今未婚。“父母年纪大了,我不能离开他们。”她说,“而且让我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家生活,我害怕。”
这种对故土的眷恋,我们中国人最能理解。试想,如果要你入赘到异国他乡,有多少人能够坦然接受?
![]()
图片
她们的选择:宁缺毋滥
在朝鲜,女性晚婚甚至不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35岁的服装店老板李英玉说:“我现在过得很好,有自己的事业,有知心的朋友。婚姻不是人生的必需品。”
这种观念在朝鲜新一代女性中逐渐流行。她们受过良好教育,经济独立,不再把婚姻当作人生的唯一归宿。
与此同时,朝鲜相对平均的社会财富分配,也让单身女性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医疗、教育等基本福利有保障,让她们可以更加从容地选择自己的人生。
![]()
图片
回到张明的故事。去年冬天,通过边贸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位朝鲜姑娘。两人隔着翻译软件聊了三个月,从中国诗词谈到朝鲜民歌,从长白山美景说到金刚山风光。
“那是我最接近爱情的一次。”张明说,“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
最终,姑娘发来最后一条信息:“对不起,我有我的国家,你有你的故乡。”
如今,张明依然单身,但他不再焦虑。“也许有一天,政策会改变。也许有一天,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