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事件还原:当取款遭遇"自证清白"
11月5日,周筱赟律师在建设银行山东东营支行取现1万元时,遭遇柜员连续追问"取现用途"及"上月他人转账资金来源"。因未配合回答,银行工作人员当场联系反诈中心及派出所,称需警方出警核实。周筱赟质疑银行将储户预设为犯罪嫌疑人的做法,认为此举违反《民法典》隐私权保护条款。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银行方回应称,东营市反诈中心规定取现1万元以上需说明用途及资金来源,该要求基于当地电信诈骗高发态势。事件暴露出地方反诈政策与央行5万元报备标准的冲突,更引发对金融机构权力越界的担忧——当"防诈"成为理由,储户是否必须让渡隐私权?
法律视角下的权力对撞
银行的合规依据
《反洗钱法》第20条赋予金融机构对可疑交易的调查权,央行《金融机构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明确5万元现金存取报备标准。但东营市将核查门槛降至1万元,形成"地方标准严于中央"的特殊情形。银行主张执行属地反诈中心要求,却未能出示针对该次交易的"合理怀疑"证据。
![]()
image
隐私权的法律屏障
《民法典》第1032条将"不愿为他人知晓的金融信息"纳入隐私范畴,《商业银行法》第29条则规定银行保密义务。事件中柜员追问上月转账细节的行为,已超出本次取款交易的必要范围。法律界争议焦点在于:反诈措施是否构成《商业银行法》中"法律另有规定"的例外情形?
![]()
image
权力边界模糊地带
中国政法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指出,银行询问权应遵循"直接相关性原则"。若储户取款1万元却需解释数月前交易记录,相当于要求公民"自证清白",与刑法"无罪推定"原则形成冲突。
![]()
image
反诈与隐私的平衡困境
公安部数据显示,2023年电信诈骗涉案资金60%通过银行流转,但东营案例暴露出三大问题:一是1万元核查标准缺乏数据支撑,二是"合理怀疑"判定依赖柜员主观判断,三是对历史交易的追溯涉嫌过度采集信息。
某股份制银行风控主管透露,部分网点为规避责任采取"宁可错查不可漏查"策略。这种"防御性风控"导致正常储户体验等同于犯罪嫌疑人——正如周筱赟遭遇的"报警威慑",实质是将举证责任转嫁给普通公民。
储户应对指南:权利主张与合规配合
明确法律底线
根据央行令〔2022〕1号,5万元以下现金存取原则上无需说明用途。面对超额询问,储户可要求银行出具书面核查依据,并声明:"根据《商业银行法》第29条,请说明追问该信息的法律必要性。"
有效沟通策略
记录工号后分段回应:
- 确认本次取款金额(如低于5万)
- 指出超出范围的询问事项(如历史交易)
- 明确拒绝理由:"该信息与本次交易风险判定无直接关联"若银行坚持报警,应立即拨打12378银保监会热线备案。
证据留存要点
全程开启手机录音,要求打印业务回单并加盖业务章,拍摄柜台员工牌。如警方介入,需索要《接警回执》并核对记录内容是否与事实相符。
制度优化呼吁:在安全与自由之间
该事件折射出反诈体系的三大缺陷:地方规定架空全国标准、银行自由裁量权过大、储户救济渠道缺失。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研究所建议:建立"可疑交易智能判定系统",用算法替代人工主观判断;完善异议申诉机制,对错误拦截的银行网点纳入考核扣分;明确"最小够用"原则,禁止追溯与当次交易无关的金融信息。
正如某法学专家所言:"当我们为安全放弃太多自由,最终得到的可能是伪安全。"在诈骗防控与权利保护的钢丝上,需要更精密的制度设计来维持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