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阿姨今年52岁,家住小城,性格随和,有着一头格外显眼的白发。每次聚会,总有人调侃她还没退休就成了“银发族”。林阿姨倒是开朗:“有白头发不是好事嘛,听说长白发的人不容易生病,连癌症都不易得!”
这句话,让她的女儿半信半疑。直到有天体检时,医生一边仔细翻看报告,一边叹气说:“白发的背后,有不少健康隐患,该重视的不只是形象那么简单。”看似平常的白头发,真的能成为避癌的“护身符”吗?还是说,背后其实藏着你忽略的健康风险?
![]()
有人说白头发是“长寿基因”的象征,但也有人担心是重大疾病的先兆。到底哪种说法更靠谱?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揭开白头发与癌症、健康之间的科学真相。
坊间有传言:“谁头发白,谁命长。”但在医学角度,这种说法并不科学。权威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曾多次刊文,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早生白发”和癌症有直接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长白发并不会直接降低患癌风险。
白头发的主要成因是毛囊内黑色素细胞功能衰退。正常情况下,黑色素细胞像颜料工厂,不断为头发“上色”。年纪增长、遗传因素、压力大、营养不良、慢性病等,都能导致“工厂罢工”,让头发悄然变白。
![]()
哈佛医学院2022年一项纳入2.3万人的队列研究指出:压力、睡眠障碍、B族维生素缺乏等生活习惯,会显著提高早发性白发的发生率(升高约24.7%)。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中,“早发白发”的比例要比同龄健康人高近21%。
医学专家提醒,长白发更加可能反映的是身体的代谢、免疫、微量元素等多个系统的隐性变化,而非某单一因素。
可能提示微量元素缺乏
缺铁、缺铜、缺锌、叶酸与维生素B12不足,常常导致黑色素合成受阻。南京鼓楼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约66%的早发性白发患者查出有至少一种营养问题。
![]()
与慢性疾病风险相关性增强
有实验证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与白头发出现进程有密切联系。台湾“中山医学大学”最新调查,患糖尿病者提前出现白发风险提升30%。血糖、血脂长期异常,会影响毛囊供养,头发逐步泛白。
长期压力和睡眠障碍的外在表现
长期精神压力、焦虑或熬夜,不仅“偷走”黑色素,也在无形中削弱免疫。2021年中国疾控中心的社区人群研究显示,每周睡眠低于6小时者,出现白发的平均年龄提前了5.3年。
坚持忽视白发背后的信号,可能带来连锁反应:
皮肤、指甲的光泽减退:北京协和医院毛发病门诊随访数据显示,白发人群中,69%的人皮肤更为干燥、角质化现象更多。
![]()
免疫力可能下降:头发、皮肤、指甲的状态本就相互反映。免疫系统“差一点”,结果就会出现在这些末梢部位。研究显示,白发与免疫力警戒水平(IgG)轻度下调相关。
潜在贫血或甲状腺问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共1000舱病例的回顾,发现白发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异常比例比普通人群高出约14.2%,而铁元素低的概率也更高。这些恰恰也是癌症高危人群的常见共病。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很多人只把白发当“美观问题”,但所谓“长白头发不易得癌症”并不成立。有些肿瘤甚至会因内分泌紊乱导致头发变白,而非头发变白预示健康。
摄取均衡营养,关注微量元素补充
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锌、铜、叶酸、维生素B12等的食物,如牛肉、菠菜、蘑菇、深色蔬菜、蛋类、坚果等,因为这些元素都是合成黑色素所需。
![]()
缓解压力,充足睡眠
每天保证7小时以上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减少持续性情绪焦虑。适量运动、冥想、自我放松有助于白发管理及整体身心健康。
定期体检,关注内分泌及慢病指标
每年至少一次常规体检,重点关注甲状腺、血糖、贫血三大项目。如有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隐患。
不要轻信偏方或乱用染发剂
有些偏方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头皮刺激。建议使用温和型染发剂,并注意头皮健康管理。
健康总结:“头发变白”并没有保护你远离癌症,反而是身体对某些健康问题的早期提示灯。
![]()
医学共识判定,单凭白发多少无法预测癌症风险,但每一次变化都值得科学对待。改善生活方式、早预防,才是延缓白发和守护健康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