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国际数学界,被一位中国90后女性学者的名字彻底点燃。
她攻克了困扰全球数学家百年的三维“挂谷猜想”,用127页论文给出终极答案。
更令人瞩目的是,连数学天才“韦神”在她的专题讲座上也只能“认真听讲”。
而最近,这位数学界的“天才”,居然又再次创造了奇迹。
这项成就不仅使整个学术圈“哑然”,就连韦神和官媒都忍不住高调发文。
![]()
1991年出生在广西小镇的王虹,人生起点并无“天才光环”。
她没接受过专业奥数训练,16岁考进北大后先读的是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中途还曾转去学建筑,兜兜转转才回到数学领域。
![]()
和从小泡在父亲数学书房、初中就拿下奥数金牌的韦东奕比。
她的数学之路起步更晚,也更曲折。
2022年,王虹获得专门表彰青年女性数学家的Maryam Mirzakhani新视野奖,成为首位获此奖的亚洲学者。
![]()
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这个出过8位菲尔兹奖得主的机构,甚至为她打破70余年的惯例,聘她为女性终身教授。
此时她已在调和分析领域崭露头角,但距离攻克顶级难题还有距离。
而真正让她得名的事始于三年前。
![]()
当时她和加拿大合作者约书亚·扎尔决定向三维挂谷猜想发起冲击。
这个由日本数学家1917年提出的问题,核心其实很简单:
一根针要旋转指向所有方向,最少需要多大空间?
![]()
这个问题在二维空间上的答早已揭晓。
但三维问题连陶哲轩这样的大师钻研十余年都毫无进展。
他们每天埋在公式和手稿里,仅“结构定理”的验证就改了17次。
推导手稿更是堆满了整个两个抽屉。
![]()
很多时候,前一天推导的关键步骤,第二天就被发现存在逻辑漏洞,只能推倒重来。
这种枯燥的坚持远超常人想象。
毕竟,数学研究异于实验科学,不可借助仪器,全然靠自己的逻辑推理。
王虹曾在采访中轻描淡写地说“只是多试了几次”。
![]()
但熟悉这个领域的人都知道,每一次“尝试”都可能是数周的心血白费。
没人能想到,这个曾中途换过专业的女孩,能在如此艰难的课题上坚持下来。
更没人预料到,她最终提出的“尺度归纳法”,会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钥匙。
![]()
和王虹的“曲线救国”不同,韦东奕的数学天赋从童年就显露无疑。
小学一年级,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
他已经对着《华罗庚数学学校》里的奥数题沉迷半天,能轻松解出高年级题目。
![]()
14岁破格加入高中奥数队,2008和2009年连续两届IMO满分夺金。
2009年更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满分选手之一。
甚至国家队副领队要花三小时才能看懂他的解题过程。
进入北大后,韦东奕的“传奇”仍在延续。
![]()
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涵盖5个项目、58本参考书。
多数学生专攻一项,他却包揽四项金奖和全能奖。
独创的“韦方法”被写进北大研究生教材。
秉持百年校规的哈佛为他破了例,允许免英语考试入学。
![]()
但他选择留在北大,3年半读完硕博,如今已是数学科学学院助理教授。
他的生活简单到极致,那就是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每天学习十多个小时,宿舍不开灯也能专注思考
除此之外,他也有着自己制定的一些规则。
![]()
不吃肉是觉得“杀生不对”,不喝瓶装水担心污染。
2025年,他和团队解决了超临界散焦非线性波动方程的爆破问题。
为理解湍流现象提供了新工具,还因此被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
![]()
但这样的成果,在三维挂谷猜想这样的“百年突破”面前,似乎少了些震撼性。
当王虹的论文引发国际学界集体点赞时,韦东奕的名字更多体现的是“低调”和“纯粹”。
不过,今年6月,他却因为王虹的讲座,再次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
2025年6月,北大智华楼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
王虹的讲座屏幕上写着“三维挂谷猜想的终结证明”。
台下坐着田刚院士等学界权威,而第一排的韦东奕格外显眼。
![]()
他的表情显得格外专注,时不时低头快速记录。
当讲述至关键推导环节,他的身体会下意识地微微前倾。
讲座间隙,有学生问起投影理论的应用,韦东奕主动上前补充思路,
结束后两人站在幕布前交谈了近一小时。
![]()
从挂谷猜想的拓展谈到非线性波动方程,周围学生只能静静旁听,没人插得上话。
有时甚至连韦东奕都被衬托的像个“倾听者”。
这段被拍下来的视频,让“韦神沉默”的说法有了新解读。
这种沉默不是失意,而是对同行突破的真诚认可,更是两种学术路径的平静对话。
![]()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这场互动刚过去几个月,王虹竟再次传来了重大消息。
最近,有官媒发文称,今年10月27日和28日,王虹接连拿下 ICCM 数学奖金奖和塞勒姆奖两项世界大奖!
而此消息传开后,网上可谓是充满了各种称赞和祝福的声音。
甚至不少网友赞叹,说王虹是再破“天花板”了。
![]()
不是韦东奕不够优秀,而是不同环境确实会塑造不同的学术轨迹。
没人能否认韦东奕的天赋,但王虹的突破让学界意识到,顶尖成果往往需要开放的交流土壤。
从广西小镇到国际讲台,王虹证明了坚持与开放能创造奇迹。
![]()
在北大校园默默深耕,韦东奕诠释了纯粹与坚守的价值。
他们就像中国数学界的两面镜子。
一面照见突破天花板的可能,一面映出深耕本土的“定力”。
![]()
王虹的论文让陶哲轩直呼“里程碑式突破”,丘成桐盛赞她是“年轻一代最伟大的中国学者”。
韦东奕的“韦方法”仍在偏微分方程领域发挥作用,他的坚守同样值得尊重。
天才的成长没有固定公式,既需要个人的极致热爱,更需要能让热爱生根结果的土壤。
未来,中国数学或许会迎来更多让世界瞩目的时刻。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