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姐夫
11月4日,星巴克宣布,选择博裕资本作为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星巴克的公告中,关键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博裕将以现金无债务基础的企业价值约40亿美元估值,取得星巴克在中国零售业务合资公司中最多约60%的股权;星巴克将保留约40%股权,并继续拥有并授权其品牌及知识产权给合资公司。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整体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此估值包括三部分:出售控股利益所得、星巴克保留在合资公司的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期间持续授权收益的现值。
该合资公司将继续在上海设总部,目前已运营中国市场约8,000家星巴克咖啡店,并与博裕共同致力于将这一数字未来提升至最多约20,000家门店。
事实上,此前星巴克中国业务的竞购者众多,凯雷集团、红杉、高瓴、博裕资本、春华资本、中信、腾讯投资、大钲资本等,都表达过参与的兴趣。
但为何星巴克最终选择了博裕?
01 星巴克的交易诉求
作为一家有着稳定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星巴克出售中国业务的股权,其交易诉求是比较容易分析得出的。其主要诉求点不外乎以下三个:
卖高价:尽可能的选择报价高的交易对手。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不展开分析。
保控制:尽可能选择能保留自身对星巴克中国业务控制力的交易对手。虽然卖掉了超过50%的股权,但保留剩余股权的同时,能保留对中国业务更多的控制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产业背景的潜在交易对手,基本上将被排除在外。典型的例子是大钲资本,它是瑞幸咖啡的主要股东之一,如果大钲资本成为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主要股东,它将有力的整合或协同星巴克和瑞幸的业务,某种程度上对星巴克中国的业务发展可能是好事,但显然星巴克总部在这场整合或协同中,将失去掌控力和话语权。这不是星巴克想要的——所以,大钲资本甚至没有进入第二轮的名单。
拓业务:星巴克还会保留少数股权,这部分股权也是需要增值的。而这部分股权能否增值,还得看新的大股东操盘能力。新股东如果没有中国的相关经验,或者没有相关行业操盘能力,上来就瞎干一通,那是绝对不行的。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拓业务”和“保控制”在大部分场景下,是有些“互斥”的:新股东拓展业务的能力越强,星巴克总部对中国业务的控制力就越弱。因此星巴克总部必须慎重挑选交易对手,在两者之间达到平衡。同时,本次股权交易的价格还不能低,要达到财务回报的合理要求。
这就需要新股东能匹配这三个核心诉求的共同交集,那就是:
非产业资本、熟悉产业、中国化。
符合这三个标准的潜在交易方并不多,可能也就两三个。而博裕资本,是这两三个里面,谈成了的那个。
![]()
02 最终交易方案与星巴克诉求的对应关系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星巴克公布的交易方案是如何与上述诉求相互对应的。
重新引用一下星巴克公告中的核心条款,并将重点用黑体字标出:
博裕将以现金无债务基础的企业价值约40亿美元估值,取得星巴克在中国零售业务合资公司中最多约60%的股权;星巴克将保留约40%股权,并继续拥有并授权其品牌及知识产权给合资公司。
星巴克预计,其中国零售业务的整体价值将超过130亿美元,此估值包括三部分:出售控股利益所得、星巴克保留在合资公司的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期间持续授权收益的现值。
该合资公司将继续在上海设总部,目前已运营中国市场约8,000家星巴克咖啡店,并与博裕共同致力于将这一数字未来提升至最多约20,000家门店。
(1)首先看看交易价格:40亿美元估值,出让60%股权。
这个交易价格比之前部分媒体披露的期望价格水平要低。在星巴克刚刚放风出来要转让中国业务的时候,释放的价格区间是50-60亿美元。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星巴克的市值:目前大约是900亿美元。如果考虑中国区业务只估值40亿美元,仅占其估值的4.44%。事实上中国区业务在星巴克整体业务中的估值,绝不仅仅只占这么低的比例。
(2)其次我们关注一下另一个估值数据:
也许是为了安抚市场情绪,星巴克特意在公告中披露了另一个数据:130亿美元。“此估值包括三部分:出售控股利益所得、星巴克保留在合资公司的股权价值、以及未来十年或更长期间持续授权收益的现值。”
130/900约等于14.4%,与之相比,星巴克中国区占整个集团营业收入的比重,在2021财年最高,为12.65%。该数据在2022财年迅速下滑到9.33%,2023财年和2024财年分别8.57%和8.32%,呈持续下降趋势。2025财年开始,星巴克不再单独披露中国区的收入数据,显然是因为这个数据并不好看,大概率还是继续下降的。从这个对比来看,14.4%的比例高于目前中国区业务占整体业务的估值比例,但也是管理层希望释放的信息:他们对中国区的业绩增长还是很有信心的。
但真正实现130亿美元的价值,其实是不太容易的。
130亿美元的估值中,出售控股利益所得是明确的,40*60%=24亿美元。
星巴克保留着合资公司中的股权价值,如果按照本次交易价格估值,仅为16亿美元,那么未来十年或更长时期的授权收益折现将高达90亿美元。
如果按照10年和10%的折现率计算,每年的授权收益将达到15亿美元左右。授权收益的收取比例没有公开披露,如果按照授权收益占营业收入的5-7%计算,星巴克中国的年营业收入为214-300亿美元。而最后一次披露中国区营业收入数据的2024财年,中国区的营业收入是30亿美元,且在持续下降。要想达到130亿美元的估值,必须有营收增长,也有40%股权价值的增长。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差距巨大。
从上述简要分析大致可以得出:
40亿美元的估值,低于星巴克最初的预期,但也是博裕乃至所有竞争对手能够接受的最高价。星巴克预期价格和最终交易价格的差距,将交给未来:未来的业务增长能够给星巴克带来本次股权转让之外的价值增长。
而从博裕资本的角度来说,低于星巴克最初预期价格的交易,将降低博裕的投资成本,拉高投资收益,博裕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拿到控股权后将业务做大。而这是博裕现在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的。
这就为双方的交易成功,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3)接着我们看一下另一个关键数据:
星巴克将与博裕共同致力于将目前的8,000家门店未来提升至20,000家。这个数据的关键在于,新老股东明确了未来星巴克中国的发展方向:它在“低成本”(做大规模、以量为先)和“差异化”(精品化、以利润为先)两大战略路线中,最终明确选择了前者。
基于前一部分的分析,星巴克的决策逻辑是清晰的:
首先,在股权交易层面,潜在交易对手的报价,普遍低于公司预期的情况下,需要有额外的未来收益进行补偿。虽然未来收益是不确定的,但至少从目前来看,需要是“可以实现”,最低也必须是“可能实现“的。
其次,“差异化”战略,在星巴克中国当前的体量下,业务增长空间必定是有限的。只有“低成本”(做大规模、以量为先)的战略,才能够给星巴克中国以足够大空间的增长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实现的概率是不确定的,但“差异化“战略下,实现的可能性为0。
最后,博裕资本既往的操盘经验(笔者不再赘述),及(笔者推测)其强烈的将星巴克中国做大的欲望,说服了星巴克总部,作为最终交易方。
由于博裕并非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有限,仅从其最近的几个大手笔交易来分析,博裕似乎希望围绕中国的消费产业进行投资和整合。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也符合其上述战略方向。
(4)另外一个容易忽略的数字,是星巴克保留了中国业务40%的股权比例。
这个比例也是值得寻味的:
博裕拿到60%的股权,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展开拳脚。
星巴克持有40%的股权,比例也不低,对重大决策也保留了否决权——当然持股比例更低一些,通过股东协议也可以约定否决权,但保留40%的较高比例,意味着星巴克更看好中国业务未来的增长。
这个微妙的安排与其说是“出售”,不如说是星巴克为中国业务找了个强有力的“养父”,这个“养父”既要出钱也要出力,要是能把中国业务“养得好”,不排除将来某一天,星巴克再把中国业务买回去。
这也并非不可能,毕竟博裕也要考虑退出渠道,星巴克的回购也不失一条好出路。
03 博裕资本的考量
我们再从博裕资本的角度,来看看交易方案是如何满足博裕作为买方诉求的:
首先,大幅低于卖方预期(50-60亿美元)的现金交易成本(40亿美元),直接拉高了该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
其次,博裕可以通过既往的中国消费行业运营和整合经验,加快星巴克中国的规模化、低成本战略。而这不是星巴克总部的管理层们擅长的。当然博裕也不是“那么的擅长”,擅长到能威胁到星巴克对中国区业务的保留控制力。
最后,作为基金,尤其是海外架构的基金,可以灵活的使用各种杠杆,来提高GP的收益率,控制GP本身的风险。这些杠杆既包括GP的Carry机制,也包括LP的优先和劣后分层,甚至还包括LP自身可以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贷款来加杠杆。这方面的操作技巧,和本文主题相距较远,就不展开分析了。
总结一下,星巴克和博裕能达成交易,除了博裕本身“非产业资本、熟悉产业、中国化”的特质之外,更关键的是,双方对星巴克中国未来的共同看好,以及博裕给星巴克展现了对星巴克中国业务能做大的能力和决心。这种看好是否能转化成现实,是最终交易成功,乃至博裕对本项目投资成功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