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引言
前两天的第十八届文华奖闭幕式上,聚光灯落在1992年出生的陈丽君身上。
她凭《我的大观园》中“贾宝玉”一角,拿下文华表演奖,成了这一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史上首位90后戏曲演员。
![]()
新华社、人民日报连夜点赞,恩师茅威涛欣慰到失语。
这波“实力王炸”,直接让靠流量撑场的内娱静了声。
![]()
毕竟,这才是观众真正认可的“凭实力说话”。
01文华拿奖
谁也没料到,第十八届文华奖的“最大黑马”会是陈丽君。
![]()
作为文旅部设立的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表演奖自1991年创立以来,极少垂青35岁以下的年轻演员,更别提以越剧小生身份参赛的90后了。
但这位1992年生于越剧之乡浙江嵊州的姑娘,用实力击碎了所有偏见。
![]()
领奖当晚,她特意换上《我的大观园》中贾宝玉的戏服登台。
月白戏衣上的云纹绣线流转微光,水袖一垂如流云坠地。
身姿一站便自带世家公子的温润风骨,活脱脱从《红楼梦》书页中走出来的人物。
![]()
评委们毫不吝啬赞誉:
“一个黛玉葬花相关的眼神,道尽了角色的痴与真”。
![]()
可这抹眼神里,藏着常人看不见的千日苦功。
为吃透贾宝玉,陈丽君把《红楼梦》原著翻得书脊裂出细缝。
三个月记满两大本笔记,连曹雪芹笔下服饰纹样的针脚细节都用荧光笔标注注解。
![]()
身段打磨上,她更是对自己下狠手。
跟着非遗传承人练水袖时,胳膊酸到抬不起来就贴满膏药继续,扇骨被摩挲得泛出玉色光泽,开合间早已刻入肌肉记忆。
为贴合角色清瘦气质,她硬生生减重10斤,每天称重精确到克,把三餐分量掐算到毫厘。
![]()
“59场巡演,每场都在补角色的‘缺角’。”
陈丽君在长文中写道。
从十城巡演到文华奖终评,这部起初不被看好的作品,在她与团队的打磨下斩获7440万元票房,年轻观众占比超60%。
![]()
正如她所说:
“这奖是舞台和观众喂出来的”。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份荣光的背后,始终离不开恩师茅威涛的托举与指引。
![]()
02师徒渊源
师徒俩的缘分从陈丽君入行就开始了。
陈丽君刚进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时,第一次见茅威涛是在排练厅。
![]()
那天茅威涛穿着练功服,正给老演员抠《陆游与唐婉》的身段。
陈丽君缩在后排看,被老师转身时的眼神扫到。
这是两人缘分的起点。
![]()
那时茅威涛虽已手握三次梅花奖,稳稳站在越剧界“领军者”的位置,却没摆过半分名家架子。
反倒天天泡在排练厅里,盯着新人抠身段、纠唱腔,连演员台步的细微偏差都不肯放过。
![]()
陈丽君练小生台步总显拘谨,茅威涛便以自身经验指导:
“小生的步态要沉肩提气,多观察生活里世家子弟的沉稳感,而非刻意模仿姿态。”
![]()
她还让陈丽君每天加练半小时台步,从慢走至圆场逐步打磨。
靴底磨得她脚腕发红,却也踩出了世家公子的风骨。
![]()
真正的考验在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
陈丽君饰演反派“贾廷”,虽为奸角却兼具俊逸与狠戾。
其中推门亮相的身段总缺股“藏锋”的张力。
![]()
茅威涛没说话,亲自示范。
手搭门帘时手腕微沉,推门瞬间腰腹发力,眼神扫过全场时“带三分冷意”。
![]()
她让陈丽君站在对面,一遍遍纠正:
“不是用劲推,是带着门开,像侠客藏着半分收敛的锋芒。”
那段日子,师徒俩常对着监控复盘。
![]()
陈丽君凭这部戏爆火时,师徒间的“摩擦”来了。
那段时间,《浪姐》的邀约递到手上时,陈丽君有些恍惚。
后台围着要签名的粉丝越来越多,超话排名甚至超过了当红艺人,连她练功用的扇子都成了粉丝追捧的“周边”。
![]()
老师没直接反对,只是在采访时透露“我在给她把着”,在这一点上,茅威涛一直很清醒。
“流量能流多久,要有定力不要迷失自己。”
她总是这样提点陈丽君。
![]()
这份清醒的守护,在后来的金桂奖后台,变成了更暖的画面。
陈丽君蹲在地上,盯着茅威涛示范《断桥・下山》的台步,眼神亮得像有光。
![]()
师徒俩逐帧抠动作的样子,比雕琢艺术品还认真。
颁奖时茅威涛拿着她的奖杯,笑着喊“拿不动”,眼里的骄傲藏不住。
![]()
陈丽君的成功,像一面镜子照得内娱有点“尴尬”。
03对比惨烈
当内娱艺人忙着轧戏、买热搜、靠综艺刷脸时,陈丽君在剧场里打磨了19年。
当流量明星为“数据下滑”焦虑时,她靠《新龙门客栈》让越剧票“一票难求”。
这反差,难怪内娱会“沉默”。
![]()
她的“破圈”从不是偶然。
2023年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遍全网,她演的贾廷剑舞潇洒,相关视频抖音播放量破亿,连很多明星都成了她的“迷妹”。
![]()
但走红后她没飘,拒绝了很多综艺邀约,每月雷打不动演两场传统戏。
官媒的点评戳中要害:
“陈丽君的走红,证明观众从不拒绝传统,只是反感浮躁”。
![]()
反观内娱,有的艺人台词靠配音,拍戏靠抠图,却拿着天价片酬;
有的靠炒作博眼球,作品没几部,黑料一箩筐。
![]()
两相对比,陈丽君这碗“冷板凳熬出的热汤”,才真正暖胃又暖心。
结语
陈丽君的天花板,从来不是个人的顶点,而是传统戏曲的新起点。
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老艺术不是博物馆里的摆设,找对方法照样能圈粉年轻人。
![]()
当然,质疑声也有。
有人说她“唱功一般”,有人酸她“靠流量获奖”。
![]()
但陈丽君从不多辩,只靠舞台说话。
毕竟戏曲这行最公平:台下练多少,台上就有多少回响。
![]()
恩师茅威涛的“沉默”,是看到传承的欣慰;内娱的“沉默”,该是反思的开始。
毕竟观众爱的从不是“流量明星”,而是像陈丽君这样,把本事刻进骨子里的真艺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