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美玲的家庭合照)
“如果丈夫靠谱、家人给力、公司愿意托底,你会生几个?”谷美玲的答案,是四个。
她的家不大——杭州一套80㎡的三室两厅,干净、紧凑。清晨谁起床、谁送学、谁做晚饭,表上都写得明白;娘家妈妈照看最小的,婆婆下班进厨房,丈夫接送与采购,她在两头之间把节奏拢住。晚饭把四个小名一一喊齐,围桌而坐,饭后有人写作业,有人讲故事,墙上的画又多了几张。
她不追求“样样都好”,更看重孩子们彼此照应、各自生长;钱上不铺张,却舍得花在教育上;工作上靠公司的弹性制度托底,让她不必在“职业”与“孩子”之间二选一。
对很多人来说,谷美玲的生活是一种奢侈——当家里有一位思路清晰、善于管理的妈妈,身边有愿意分担的亲人,单位也给予体谅与支持,再紧的预算、再小的空间,也能被慢慢经营出稳定、踏实、热气腾腾的日子。
一、童年的幸福回忆
在城市家庭普遍追求“一个刚刚好”的今天,谷美玲选择生育四个孩子。他们的年龄最大的7岁,最小的只有10个月,还有两个是2岁。她这样的选择不是冲动,不是被动,是源于她对大家庭生活的深刻认同。她的童年是在湖南农村度过的,家族庞大,表兄弟姐妹加起来超过二十人。从小,她就生活在一群亲戚中间——放学后堂兄弟来家里玩,寒暑假和表亲们成群结队地玩耍、干农活,晚上和表姐妹们睡在一起。这种亲密无间的成长环境,让她习惯了从小就有热闹和陪伴。
![]()
(谷美玲和
大家庭的合照
即使成年后,她仍然试图复制这种亲密感。有一年在长沙工作期间,她特意安排家人住在同一栋楼的不同楼层:“我自己租在9楼,我让一个堂弟租在10楼,另外一个表弟租在17楼,都在一栋楼。我做好了饭,就让他们一起来吃饭。”
对她而言,多生孩子是个人选择,更是一种延续——延续热闹的家庭氛围,也延续手足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孩子们的童年,不该只是和同学短暂的交集,更应该有像她小时候那样“玩在一起、长在一起”的亲情陪伴。
二、八口之家的分工
六个孩子的妈妈不好当。王薇丽跟我们分享了她日常的方方面面。
(1)空间分配
谷美玲一家八口,目前生活在杭州一套8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住宅中。在很多人看来,这或许是拥挤甚至“不可能”的生活状态,但她让这个家运转得井然有序。三间卧室被高效利用:外婆带着8个月大的老四住一间,婆婆和老二同住另一间,而她与丈夫则和老大、老三共处第三间。空间紧凑,照顾与隐私都得到了兼顾。
客厅成为孩子们成长的舞台。整面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是装饰也是家庭氛围的体现。每当有客人来访,孩子们便会热情地介绍自己的作品与创作时间,仿佛这不是一个拥挤的客厅,而是一间小小的“家庭美术馆”。家的功能性,更像是承载亲情与成长的容器。
(2)时间管理
在多孩家庭中,时间管理就是家庭管理的核心,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磨合。早晨7:00起床,丈夫负责送老大上学,她同时为双胞胎老二、老三换尿布、喂奶;8:40出门将两个孩子送到托班,9:00准时到公司上班。下午由丈夫接老大,她下班后接回双胞胎,婆婆5点下班后开始做饭,7点全家共进晚餐。
之后是固定的“2小时陪娃时间”:老大写作业,小的在客厅玩玩具或看英文动画片,睡前半小时则是全家参与的游戏时间,捉迷藏、骑马游戏轮番上演。洗澡也有明确分工:外婆洗老四,婆婆洗老二,她洗老三,老大自己搞定。流水线般的安排,在高度默契之上熟练运转。
(3)全家协作模式
这个家庭中,四位成人各司其职:外婆专职照顾最小的孩子,婆婆白天上班、晚上做饭,谷美玲夫妇承担接送与主要陪伴任务,孩子们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没有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人被压垮,每个人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贡献力量。
最直观的变化是亲子互动方式的转变:过去玩捉迷藏需要大人全程参与,现在四个孩子自己就能玩成一团,父母只需在一旁看着就好。曾经需要全情投入的陪伴,如今变成了自然流动的家庭时光。更令人惊讶的是,年仅八岁的老大已能独立炒菜、煮面,在父母外出时照看弟弟妹妹,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责任感与组织能力。
(4)开销规划
谷美玲介绍,在家庭开支中,教育是绝对优先项,他们的开销基本上是花在教育上,一个月大概一万多。其中,老二、老三的私立托班费用每月5000–7000元(即将因转入公办托班降至约2000元);老大在机器人、英语、夏令营等方面的投入也达数千元。相比之下,生活成本被严格控制:孩子们的衣服大多来自亲友赠送或兄姐旧衣,几乎无需购买新衣。
她从六岁起给老大设立银行账户管理红包钱,今年起每月固定给300元零花钱,培养理财意识。她的想法是,在有限资源中,教育要优先,生活可以朴素。这种理性分配,让家庭在压力中依然保持弹性。
![]()
(孩子们互相陪伴)
三、四个孩子心态反而更松弛
(1)不会把所有希望压在一个孩子身上
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谷美玲的育儿心态出奇松弛。她认为,孩子多反而让她学会了分散期待,不会把全部压力集中在某一个身上。与其追求出类拔萃,她更愿意看到孩子们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对她来说,童年里被理解、被接纳的情感体验,是支撑孩子走得更远的力量。
![]()
(谷美玲的孩子们)
她坦言,自己在面对老大的学习时,确实有过更强烈的控制欲,但随着老二、老三的出生,她逐渐意识到,每个孩子的性格与路径都是独特的。老大运动神经发达,老二更擅长言语表达,老三情感细腻,老四则还在慢慢成长中。她开始放手,不再试图统一标准,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性调整引导方式。
(2)父母不是“掌控者”,而是“榜样”
与许多家长不同,谷美玲始终不愿成为“直升机父母”或“虎妈狼爸”。她不愿意把孩子的人生设计成一张详细的规划图,而是更倾向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她和丈夫都有自己的事业与梦想,在孩子们眼中,爸妈是“忙碌而坚定的成年人”,不是整天围着自己转的大管家。孩子们知道妈妈经常开会,也知道爸爸要出差、写材料,他们从中学习到:成年人的世界是有节奏、有责任、有追求的。
有一次,老师问班上的孩子:“你妈妈最擅长做什么?”老大的回答是:“我妈妈最擅长开会。”略带童趣的话,是孩子对母亲“职场身份”的认知。
![]()
(工作中的谷美玲)
在孩子的时间安排和兴趣选择上,她愿意多留一些空间。她没有为孩子报名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更看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和专注程度。在她看来,父母的责任在于将孩子“推得多高”,也在于“陪他们走多远”。她觉得真正的教育是引导,是因材施教。妈妈要去发现和守护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去控制”。
四、多孩家庭最需要“系统性的托底”
谷美玲坦言,她之所以敢生育四个孩子,离不开所在公司的支持。她所在的公司高管团队多数也是多孩家长,老板本人育有三个孩子,所以会更理解多孩家庭,在制度上也有弹性支持:去年老四住院五个月,她一边跑医院一边工作,公司允许她在家办公,只要完成任务,打卡时间上不做硬性要求。她说,如果公司没有给到如此人性的制度,她可能就得辞职了。
在访谈中,谷美玲提出了三项具体且务实的政策建议:
1、扩大普惠性托育服务。她特别肯定杭州近年推出的“公办幼儿园招收2岁以上托班”政策,显著降低了托育成本。她建议进一步推广至0–2岁,甚至探索社区化、零月龄入托的可能,满足多孩家庭密集的照护需求。
2、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公共资源投入。当前优质素质教育资源集中在高价私立机构,普通家庭难以持续参与。她希望政府提供更多免费公益夏令营、社区兴趣小组、线上课程等,促进教育公平。
3、出台针对多孩家庭的住房支持政策。自己现在80平米的房子已接近居住极限。她希望未来有多孩家庭公租房优先申请、社区内分户配租、低租金扩租等机制,在不拆散家庭结构的前提下实现“空间升级”。
播客音频
栏目海报
![]()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我们正在寻找多孩家庭和多孩妈妈
如果您愿意分享
我们期待听到您的声音
如入选对话嘉宾
将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