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民政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结婚对数达515.2万对,较2024年同期的474.7万对增长8.5%。尤为显著的是第三季度表现,根据数据可以算出2024年第三季度结婚对数为131.7万对,今年则跃升至161.3万对,净增29.6万对,增幅达22.5%。
这一数据与近年来结婚对数持续下滑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全年仅610.6万对新人登记结婚,创下197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仅相当于2013年1346.9万对峰值的45%。
![]()
针对结婚对数突然反弹的现象,坊间曾流传"老年人补办结婚证导致数据增长"的说法。但经核查,这种解释并不成立。
补办结婚证仅是证件形式的补全,不涉及婚姻状态的实质性变更,系统内老人的婚姻状态始终为已婚,不会重复计入年度结婚统计数据。因此,补办行为与结婚对数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
![]()
真实原因需从多重社会政策层面探寻。
首先是民俗文化对婚期选择的影响。中国民间素有"无春不结婚,双春结二婚"的婚俗讲究,2024年为"无春年",2025年则为"双春年"。
尽管年轻群体对传统婚俗的认同度有所弱化,但在县域及农村地区,仍有相当比例的适婚人群会据此调整婚期。这种"择吉日"的集体行为,可能导致原本计划在2024年结婚的群体推迟至2025年集中登记,形成数据上的"扎堆效应"。
![]()
其次是婚姻登记制度的重大革新。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的修订版《婚姻登记条例》带来两项突破性便利:全国范围内跨省通办和"身份证+承诺"即可登记。
这一改革彻底打破了"必须回户籍地登记"的传统限制,也终结了"偷户口本结婚"的影视桥段。从政策生效后的季度数据看,改革与婚登增量呈现显著相关性,第二季度结婚对数已超去年同期,第三季度更实现29.6万对的增长,时间节点与政策实施周期高度吻合。
![]()
第三是生育配套政策的联动效应。结婚与生育的强关联性在政策层面得到强化,2025年起实施的全国性育儿补贴政策规定,每名新生儿可连续三年每年领取3600元补贴,总计10800元。
虽然在大城市居民看来这笔补贴金额有限,但在三四线城市及农村地区,这笔钱对降低育儿成本具有实质意义。部分恋爱中的年轻人在生育预期下加速了结婚进程,形成"为生育而结婚"的决策链条。
![]()
结婚对数的企稳反弹,本质上是多重政策叠加效应的体现,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的"催婚""催生"政策组合拳,在短期内显现了积极成效。但政策效果的持续性仍需观察,结婚率的回升能否转化为生育率的提升,进而形成人口结构的良性循环,是更为关键的长期命题。
基于此,政策制定者需进一步深化配套措施。除现有的育儿补贴、婚登便利化措施外,还可探索提高补贴标准、延长产假婚假天数、在保障性住房分配中优先保障新婚家庭等政策。通过经济激励、时间保障、居住支持等多维度措施,构建更友好的婚育环境。
![]()
历史经验表明,人口问题的解决需要系统性的制度设计,当各项政策形成协同效应时,方能实现人口结构的长期优化。站在国家综合实力发展的视角,结婚率的回升是积极信号,但更深远的人口红利释放,仍需政策持续发力与社会观念演进的双重驱动。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