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优客工场创始人毛大庆作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对外友好工作顾问对吸引和支持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创业提出建议。
![]()
一、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海外留学生回国发展趋势日益显著。当前,海外人才回流态势迅猛,回国就业创业已成为众多海外留学生的主流选择。
同时,国际环境变化也为吸引留学生回国创造了窗口期。美国近期移民政策调整,如H-1B签证申请费大幅提高至10万美元,自动工作许可延期政策终止,以及签证审批更加严格,使得留美工作难度加大。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在美留学生的职业规划,促使他们重新考量未来发展路径,为我国吸引国际化人才提供了难得机遇。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吸引海外留学人才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北京、上海、深圳是留学生主要回流目的地,这些城市集中了大量归国留学生,具备较强的人才集聚效应。北京应当把握这一机遇,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创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各地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吸引留学人才的政策措施。例如,欧美同学会近期推出了"归巢计划",其核心是"实习搭桥,就业铺路",通过提供高质量实习岗位,打通留学人员从"实习实践"到"就业发展"再到"创新创业"的全周期服务链条。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将留学回国人才纳入国家统一就业政策体系,明确留学回国毕业生按规定享受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招聘条件。这些政策为北京进一步完善留学人才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问题
尽管海外留学生回国趋势增强,北京市在吸引和用好留学人才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岗位匹配度不高。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导致就业市场竞争加剧。海外留学生回国后常常面临就业岗位不足或与专业背景不匹配的问题,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优势难以充分发挥。部分留学生对国内就业市场了解有限,就业期望与实际市场条件存在差距,导致初期就业难度加大。
二是体制机制壁垒仍在,人才评价标准有待优化。
部分体制内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海外学历认可度不高,甚至存在隐性限制,影响了留学生进入关键岗位的机会。在职称评审、职业资格认定等方面,对境外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的认定标准不清晰,留学生回国后首次申报职称时,其境外学习经历和工作经验难以得到合理评价和认可。
三是政策落实存在差距,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虽然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支持留学人才回国政策,但在基层落实中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部分政策宣传不到位,留学人才了解不足;服务窗口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人才政策碎片化,缺乏协同,留学人才在办理就业、创业、档案、社保等事项时仍面临多头跑、反复跑的问题。
四是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不够成熟。
留学人才回国创业面临资金、市场、管理等多重挑战,虽然有一些创业扶持政策,但政策覆盖面和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创业投融资环境不够完善,留学人才创业企业初期融资难问题突出;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机制不够健全,制约了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
五是社会融入和政治参与渠道有限。
留学人才长期在海外学习生活,回国后需要一定时期的再适应过程,社会支持网络不足。在政治参与和公共事务方面,缺乏有效渠道发挥其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优势。虽然一些地方已探索邀请留学生参与政协活动,但尚未形成制度化安排,留学人才的社会融入感和归属感有待加强。
三、相关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留学人员回国服务链条,打造"归巢计划"北京升级版。
参考欧美同学会"归巢计划"成功经验,建立覆盖留学人员从"实习实践"到"就业发展"再到"创新创业"的全周期服务链条。
一是开发北京专属实习岗位。动员本市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专门面向海外留学生提供高质量实习岗位,设立"北京市留学人才实习基地",对表现优秀者直接留用。
二是举办专项招聘活动。定期组织"北京市留学人才招聘周",邀请本市重点用人单位参与,提供针对性岗位。同时,加强国家留学人才就业服务平台北京子平台建设,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三是构建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借鉴《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中的留创园建设经验,在"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留学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提供场地、资金、技术转化等全方位支持,吸引留学人才带项目回国创业。
二、破除体制内就业壁垒,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引才机制
一是统一招聘评价标准。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明确留学回国毕业生与国内高校毕业生享有同等招聘条件。
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对海外学历学位认证采用统一标准,不得设置隐性限制条款。
二是建立境外学历学位快速认证通道。在市人社局设立海外学历学位认证专门窗口,缩短认证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对于全球顶尖高校毕业生,探索建立认证绿色通道。
三是创新职称评审机制。落实留学回国人才在国内首次申报职称时,可根据专业水平和工作业绩,比照国内同等学力资历人员,直接申报相应级别职称的政策。针对金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制度。
三、创设多元参政议政平台,增强留学人才归属感
参考上海、浙江等地邀请留学生参与政协活动的经验,为留学回国人才创设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
一是建立留学人才特邀顾问制度。在市政协、市科协等机构设立"留学人才特邀顾问"岗位,邀请优秀留学人才代表列席相关会议,就国际交流、科技创新、城市治理等议题建言献策。
二是打造"走进政协"品牌活动。定期组织留学人才参观市政协机关、观摩协商活动、参与专题研讨,发挥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优势,为北京发展提供多元视角。
三是推动留学人才参与基层治理。借鉴海盐县"议事国际范"活动经验,鼓励留学人才参与社区协商、乡村治理,发挥其在国际化社区建设、基层涉外服务中的独特作用。
四、构建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吸引机制
一是提供有竞争力的人才待遇。
建立北京市留学人才创新创业资助体系,对领军型留学人才创业项目建议给予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并提供办公场地减免、研发费用补贴等支持。
二是完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留学人才俱乐部,组织联谊交流、专业沙龙、文化体验等活动,促进留学人才社会融入。为留学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房安居等提供便利服务,解决后顾之忧。
三是打造国际化学术环境。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管理和评价机制,提高科研自主权,鼓励留学人才开展原创性、前沿性研究。设立留学人才科研专项基金,支持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五、建设高标准留学人才服务窗口
按照《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留学回国人才服务窗口建设。
一是设立"海归一件事"专窗。在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留学人才服务专门窗口,整合人社、科技、教育、公安等部门职能,实现就业、创业、落户、社保等事项"一口受理"。
二是开发留学人才服务数字平台。建立"北京海归"线上服务平台,提供政策查询、岗位信息、创业服务、生活指南等一站式服务,实现留学人才服务"一网通办"。
三是建立留学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对来京工作的留学人才进行定期回访,了解其工作生活状况,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建立留学人才数据库,分析留学人才流动趋势,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
四是加强政治引领和国情教育。组织留学人才参观改革开放成果、参加国情研修班,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宣传优秀海归人才事迹,发扬留学报国传统,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留学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也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力量。通过构建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人才发展环境,我们一定能够吸引更多海外学子学成回国,共同参与新时代首都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文编辑:张洵
责任编辑:刘菁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