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看现在俄罗斯在军火市场上还算活跃,二十多年前,他们可真是穷得叮当响。1990年代的俄罗斯,刚从苏联的废墟里爬出来,经济一塌糊涂,军工厂停工停产,工人领不到工资,连飞机制造厂的灯都快熄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俄方把38架苏-30MKK战斗机卖给了我国。接着又在2003年追加了28架海军型号的苏-30MK2。前后两笔交易加起来,价格接近45亿美元。
对俄罗斯来说,这无异于雪中送炭,救活了一整条军工产业链,很多濒临倒闭的工厂因此得以续命。
![]()
这笔交易对我国也不是小事。当时空军正处在转型阶段,急需一款多用途战斗机来填补技术空白。苏-30正好符合需求。
可以说,俄方卖的是飞机,我们买的,是跳跃式追赶世界先进航空技术的门票。
可问题是,这门票买得太值了,值到让俄罗斯人现在都后悔得不行。
一笔“救命钱”,换来技术“流血”
这批苏-30MKK战机一来,效果立竿见影。我国空军的对地攻击能力、远程打击能力一下子跃升了一个台阶。苏-30具备强大的航电系统、双座布局,还有不错的航程和挂载能力,正好弥补了当时我们现役歼击机的短板。
到了2003年,第二笔合同签了28架海军改进版的苏-30MK2,总价15亿美元。从俄罗斯的角度看,这两笔交易直接拉动了他们军工经济的复苏。
![]()
像伊尔库茨克这样的老牌飞机厂重新启动生产线,几十家配套企业恢复运营,数千名工人回到了岗位。俄罗斯的军工体系靠着这笔订单喘了口气,甚至在2005年,武器出口总额冲上了50亿美元的高点。
但是,这口气还没喘顺,问题就来了。俄罗斯军工专家开始发现,我国不只是“买飞机”,而是买回去“研究”。我们的航空工程师对苏-30的结构进行了详细拆解,特别是发动机、飞控系统和雷达这些关键技术,展开了深入分析。
几年之后,我们就有了歼-11 B,后来是歼-16,再后来是歼-20。这些战斗机的出现,让俄罗斯人开始警觉:原来我们卖的不是战斗机,是整个未来的市场。
![]()
俄罗斯国内有专家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低估了中国的消化吸收能力。”还有人估算说,光是亚洲市场,俄罗斯因为我国军机的崛起,可能损失了超过500架的潜在出口订单。
比如印度原本是俄罗斯的大客户,但近年来却对我国的战机越来越感兴趣。歼-10C、歼-16这些机型在性能上不输俄制战机,价格还更有竞争力。一来二去,俄罗斯在传统的军火市场上就开始吃紧了。
从“照搬”到“超车”,我国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俄罗斯专家的“懊悔”并不是没有道理。问题是,他们忽视了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我们不会永远站在买方的位置。
![]()
从苏-30的引进开始,我国就没有打算只是“买来飞飞”。而是把它当成一块跳板,一方面解决当下空军的紧迫需求,另一方面用它来锻炼自己的研发能力。
歼-11B就是个例子。虽然最早的歼-11是引进的苏-27,但B型开始,几乎所有核心部件都换成了国产货。
再往后,歼-16就更进一步了。它是基于苏-30的双座布局开发的国产多用途战斗机,挂载能力强,航程远,还配备了国产主动相控阵雷达和电子战系统。可以说,它在多个性能指标上都已经超过了原版苏-30。
![]()
而发动机这块,一直是最难啃的骨头。苏-30上的AL-31F发动机一度是我国仰赖的“外援”。但我们并没有止步于采购,而是在长期摸索中搞出了自己的WS-10。
虽然这条路走得很慢,但现在的歼-16和歼-20都已经普遍装备了国产发动机,可靠性和推力都有长足进步。
我们不是“山寨”,而是“拿来主义”加上“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发体系、测试体系和生产体系。换句话说,我们不再是“谁好用买谁的”,而是“自己造,造得更好”。
![]()
技术不是免费的午餐,但也不能困在别人的厨房
站在俄罗斯的角度,他们当然有理由感到不安。毕竟,全球军火市场本来就竞争激烈,如今我们一边是他们的大客户,另一边又是他们的潜在对手,这种“亦敌亦友”的感觉确实挺别扭。
但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这就是现实。技术合作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恩赐,而是一种双向互动。我们付了钱,买了技术,自然有权去研究、去改进、去创新。更何况,我们从头到尾都遵守了国际规则,没有偷,也没抢,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出来的。
![]()
现在回头看,当年引进苏-30,不仅仅是买了几架飞机那么简单,而是开启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转型之路。我们从“买飞机”到“造飞机”,再到“自主研发先进战机”,这条路走了二十多年,每一步都不容易。
而俄罗斯的“后悔”,说到底,是对自己技术外流的焦虑,更是一种“后知后觉”的无奈。他们原以为我们会长期依赖进口,却没想到,我们不只是学,还学得很快。
一场交易,两个结局
这桩苏-30交易,俄罗斯得到了“救命钱”,我们得到了技术起点。时间一拉长,这笔买卖的意义就变得耐人寻味。
俄罗斯靠这笔钱撑过了最困难的几年,但也从那以后,再也没能在我国的战斗机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则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逐步实现了航空工业的独立自主,甚至在某些领域走到了世界前列。
![]()
这不是简单的“谁赚谁亏”,而是一场典型的技术路径博弈。对我国来说,这是一次极具战略眼光的投资。我们用几十亿美元换来的,不只是战斗机,更是一整套自主研发的能力。
而对俄罗斯来说,这也是一个提醒:未来的军贸合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更得考虑长远影响。特别是在面对像我国这样具备强大学习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的国家时,更需要谨慎权衡。
谁能从中学到更多?
苏-30的故事,其实说到底,是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技术引进实现“技术突围”的一个缩影。我们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关键在于,有没有“买了之后自己干”的决心和能力。
如今,歼-20在台岛周边常态化巡航,歼-16编队在东海执行远海训练,无人机、空警机一应俱全。这背后,是我们用几十年时间换来的工业体系、科研体系和战略定力。
![]()
而俄罗斯的“懊悔”,也好,“反思”也罢,正说明了一件事:技术,从来都不是免费的午餐,更不是可以轻易出手的筹码。
可问题是,当年他们确实没得选。我们抓住了机会,他们放下了防备。这就是现实,技术的世界,谁学得快,谁干得狠,谁就能跑在前头。
你怎么看这场“买飞机”引发的技术大变局?欢迎留下你的想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