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明明成绩不差、身体也没问题,却突然说“不想上学了”?
![]()
一开始,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懒?是不是被手机带坏了?是不是抗压能力太差?”
但真相往往没那么简单——很多孩子,其实已经陷入了轻度甚至中度的抑郁状态,只是我们没看懂他们的求救信号。
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接触过太多这样的家庭:孩子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沟通;一提上学就情绪崩溃;甚至出现躯体化症状,比如头痛、肚子痛、失眠……而父母呢?焦虑、自责、愤怒、无助,五味杂陈。
但最让我们心疼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那颗“想帮却越帮越糟”的心。
很多父母其实很努力:报最好的补习班、制定最严的学习计划、每天盯着作业、反复讲道理……可孩子却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抗拒。
为什么?
因为我们在“用力爱”的同时,忘了问一句: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孩子的“拒学”,不是懒,不是叛逆,而是心理在喊“停”。
而这个“停”的背后,往往藏着一个被过度控制的成长环境。
我们见过太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行为、未来,当成自己人生的KPI。孩子考差了,比自己失业还难受;孩子不听话,就觉得“我白养你了”。
这种“控制欲”,出发点是爱,但传递出去的,却是压力、否定和窒息感。
孩子不是提线木偶。
他们需要空间去试错,需要被允许“不完美”,更需要一个能接住他们情绪的港湾——而不是一个永远在纠正、指挥、评判的“监工”。
治愈孩子,先从家长“松手”开始。
在西安千岛家庭教育,我们常说一句话:“孩子的问题,是家庭系统的回声。”
当孩子抑郁、拒学,不是他一个人病了,而是整个家庭互动模式需要调整。
我们不是要家长“不管”,而是要学会“怎么管”——
从“你必须听我的”变成“我愿意听你的”;
从“你怎么又这样”变成“你最近是不是很难受?”;
从“我为你付出这么多”变成“我们一起面对,好吗?”
这种转变,对很多父母来说,比让孩子回学校还难。
因为这意味着,我们要放下“我是对的”的执念,承认自己也会错,也要学习,也要成长。
但正是这份“愿意成长”的勇气,才能真正打开孩子的心门。
如果你家孩子也正经历“不想上学”的阶段,请别急着责备他。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太委屈了,太需要一个能真正“看见”他的人。
而那个人,可以是你——只要你愿意,先放下一点控制,多给一点空间,也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