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的“双11”周期长达一个月,被称为“史上最长”。然而,这场购物的狂欢中,直播电商领域相关问题仍在持续发酵。货品日期、价格争议、虚假宣传等问题不断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与耐心。
01
网友吐槽
产品临期、价格不降反升
“直播间里买了9个月保质期的茶叶,收到发现生产日期是2025年5月,保质期已经过半!”消费者李女士在社交平台上无奈地表示。她花原价购买的茶叶并非新鲜产品,客服最终表示仅能赔偿10元。
类似的声音并不少见。网友“迪迦不是奥特曼”发帖称,其购买的馥蕾诗护肤品生产日期为2024年11月1日,伊丽莎白雅顿产品则是2024年4月生产。客服回应称“产品保质期一般为3至4年,因批次不同流动性大,不会销售临期产品”。对于客服的回复,该网友直呼感觉被欺骗,“双11优惠力度不大,产品日期还不新鲜,这样的购物体验太差。”另一位网友也晒出在直播间购买的MAC无瑕粉底液,限用日期为2026年5月。尽管客服最初坚称产品均为“新鲜日期”,但最终核实产品外包装日期后,目前已为该网友全额退款。
值得关注的是,在主播热情洋溢的产品介绍中,关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关键信息往往被一带而过,甚至绝口不提。消费者在收货后才发现可能买到的是库存或临期产品,而在寻求售后时,又常常陷入主播与商家“踢皮球”的困境。“既然是临期产品,价格也应该是清仓价才对。”李女士的话代表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声。而面对消费者对于临期产品的吐槽,李佳琦在直播中也进行回应称,国际美妆大牌进口流程耗时较长,保质期在9个月以上的均属“新鲜日期”,如消费者介意可选择退货。
除了产品日期问题,价格争议同样成为今年“双11”直播间的焦点。11月1日,记者在观看多场直播后发现,“历史最低”“限量抢券”等话术依然是主播吸引消费者的主要手段。在某平台直播间内,主播不断强调全年“最低价”,营造出“限时秒杀”的紧张氛围。然而,消费者熊女士向记者反映,她在直播间购买的某款洗发水预售价格为533元,而直接在店铺页面下单仅需519元左右。“今年‘双11’价格已不再是‘全网最低’。”熊女士坦言,“原本是冲着‘薅羊毛’去的,结果价格不降反升,红包和消费券也变少了,购物体验很差。”
02
律师观点
价格虚高、货不对板涉嫌违法
针对直播间中出现的价格虚高、虚假优惠、货不对板等现象,记者采访了北京盈科(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张璐璐。
她指出,直播间价格虚高或付尾款时涨价,可能构成价格欺诈。“根据《价格法》第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或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与其交易。若商家在直播中宣称‘双11历史最低价’,但实际成交价高于日常售价,或消费者支付定金后,付尾款时商品价格上涨,本质上是以虚假价格信息误导消费者下单,可能构成价格欺诈行为。”
对于虚假优惠券引流行为,张璐璐表示,若商家宣传“满1000减500”“限量10万张”等,实际发放数量极少,多数消费者无法领取,则可能构成虚假宣传,侵害消费者知情权。
“若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与宣传严重不符,如主播夸大商品性能、质量等,实际收到货品不符,则可能构成虚假广告或欺诈。”她进一步解释,根据《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若宣传信息与商品实际情况不符且对购买行为有实质性影响,构成虚假广告;若商家明知商品存在缺陷仍作虚假宣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2013修正)》第五十五条,可能构成欺诈,消费者可主张三倍赔偿。此外,张璐璐特别提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直播间工作人员因虚假宣传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平台内经营者应承担赔偿责任。
03
监管声音
整治直播乱象,构建健康生态
中消协发布的《2024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指出,尽管“双11”给予消费者更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更多优惠选择,但直播“翻车”、产品问题、售后麻烦及复杂规则仍在持续消耗信任。监测数据显示,直播电商投诉中,假冒伪劣、虚假宣传等问题增幅明显。
面对直播电商领域的乱象,监管部门已经行动起来。
从市场监管总局9月23日召开的直播电商监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传来消息,虚假营销、假冒伪劣等直播电商乱象将受到强力整治。市场监管总局将加大对直播电商领域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专项抽查抽检的频次和力度,并实施“线上发现、线下追查、线下发现、线上管控”的直播电商一体化监管。
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副司长刘军卫表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网上零售额74295亿元,同比增长8.5%,直播电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监管中掌握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几批案例分析,直播电商领域当前存在虚假营销和假冒伪劣两类突出问题。刘军卫介绍,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督促平台企业依法履行平台内经营者资质审核义务,定期开展核验更新和动态监测,确保入网经营主体身份信息真实有效。同时,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对于直播间运营者、主播、平台内商家等主体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
对消费者而言,维权意识的提高和维权能力的增强同样至关重要。张璐璐为消费者提供维权建议:留存关键证据,包括交易凭证、直播记录、沟通记录和商品实物等;分阶段维权,优先通过平台客服或商家官方渠道协商,协商不成的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或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若调解失败可向法院起诉。此外,要特别警惕“低价陷阱”,下单前对比日常售价,避免被“历史最低”“限时折扣”等话术诱导。
全媒体记者 罗安舒
来源 | 消费质量报
编辑 | 李星彤
校对 | 聂行
责编 | 张可
审核 | 涂伟
版权声明 | 本文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