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8岁的陈大爷一如往常地端起热气腾腾的茶杯,眉头微蹙。近来,他总觉得夜里心悸,饭后来不及去厕所,时常有点“头晕眼花”。
邻居王叔有次在小区里聊天,得知陈大爷每天没完没了地喝茶,立马提醒他:“年纪大了不能像年轻时那样喝茶,尤其有些茶根本不能多喝。”可一辈子的习惯真有问题吗?喝茶不是养生常识吗?还是说,年纪大了,喝茶也该讲究分寸?
![]()
不少人都听过“喝茶有利健康”的说法,但真相往往出人意料,喝错茶、喝法不对,对中老年人反而可能带来不可逆的风险。到底哪些茶、中老年人为何特别要留心?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喝茶养生”背后的冷知识。而文末有一条关键提醒,很多人可能都没做对。
喝茶到底好不好?专家有话说
一直以来,茶叶被授予了各种美好称号:降压、抗氧化、助消化。中国营养学会数据显示,平均每3位中老年人就有2位有长期饮茶习惯。但“喝茶=绝对健康”,其实是个误区。
研究发现,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因、草酸等成分虽有抗氧化和兴奋作用,但老年人体内代谢、心脏和肾脏功能逐渐下降,过量摄入易加重心脏负荷,甚至诱发心律不齐。
![]()
据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与老年医学科团队总结,每年因喝浓茶、错误饮茶方式导致胃肠、心血管问题就诊者,增长了13.8%。
比如,有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的人,长时间喝浓茶,有可能加速钙和钾的流失,导致骨质疏松和电解质紊乱。专家特别提醒,夜间喝高咖啡因茶还可能显著影响睡眠和心跳频率,让本就“易焦虑”的中老年人雪上加霜。
坚持喝“这2种茶”,两个月后身体可能出现这些变化
在众多茶种中,有两类茶,医生直言“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
浓茶与生普洱茶。
浓茶:很多人爱喝味浓、色重的茶,以为“更养生”。但浓茶中的咖啡因和草酸含量极高,会刺激胃黏膜、增加尿中钙流失。不少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习惯饮用浓茶者,骨密度下降风险比普通茶饮者高出21.6%。浓茶的收敛性还可诱发老年人便秘、消化不良。
![]()
生普洱(未经充分发酵):这种茶“生涩、去火”名气大,许多老人喝了觉得“提神”。其实,生普洱富含大量茶多酚和咖啡因,对肠胃和神经系统刺激极强。
研究显示,连续饮用生普洱两个月后,近一半中老年人夜间入睡困难、胃胀腹痛等症状明显增加,重者甚至出现心悸心慌。
除了以上两类,自制野生茶、隔夜茶也不可取。隔夜茶的微生物易滋生霉菌,近年多地疾控中心报告,每年因喝变质茶水导致腹泻、肠炎的中老年人群有上升趋势。
其实,适量饮茶、科学选择、注意禁忌才能让茶真正发挥“养生”作用。盲目跟风或者“喝得多才养生”的观念,真的该停一停了。
![]()
医生建议:这样喝茶更安全,4招为健康加分
面对茶杯,中老年人到底该怎么喝才科学?医生总结4点建议:
控制浓度和量:建议每次用3-5克茶叶冲泡500ml-800ml温开水,不泡浓茶、头泡茶可适当丢弃。每天最好不超过4杯(约800-1000ml)。
避免睡前、空腹喝茶:晚上8点以后不饮茶,避免影响睡眠。早晨空腹喝茶容易加重胃肠负担,建议饭后半小时再饮用。
选择温和型发酵茶:首选铁观音、陈年熟普洱、红茶等适度发酵茶,这些茶对肠胃刺激小,咖啡因含量适中。
特殊人群慎饮茶:有高血压、慢性肾病、骨质疏松、心律失常的人,应听从医生建议,部分人甚至需要禁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