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一条声明。悬念留着。竟然只十几架次。
最近,一艘英国航母在联合演习中对外通报了一个看似简短但引人注目的记录:24小时内出动十六架次F‑35B。
话说回来,这个数字被外方解读为一次“能力上的关键进步”。
在我看来,这样的说法有些耐人寻味,也值得细细琢磨。
威尔士亲王号为主体。
该舰在参与名为“护身军刀‑2025”的多国演练时,由詹姆斯·布莱克莫尔准将对外说明了上述出动节奏。
公开信息显示,威尔士亲王号搭载的F‑35B数量处在十几架的规模,并计划在后续补充至更大规模——这一点在政策与采购安排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含义。
既然数据被公布,便不可避免地被拿来与其他国家航母的训练纪录做横向对照。
换个角度想: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应该在更广阔的训练样本与后勤条件下判断能力高下吗?
外部观测给出了对比参考。
日本海上自卫队的监测报告指出,辽宁舰在一次西太平洋演练的单日观测中记录到固定翼起降约80架次;在连续三天的行动里,累计约150架次,平均每日约50架次。
![]()
同期,山东舰在三天中记录约120架次;而在一次八天的训练周期里累计约350架次,日均接近44架次。
仔细想想,这些数字呈现出来的并非偶然,而是体系化训练与甲板运作能力的反复检验。
相比之下,威尔士亲王号的24小时16架次显得天差地别。
真没想到——这种差距居然会引起如此明显的舆论反应。
技术根源并不复杂。
F‑35B属于短距起飞/垂直降落(STOVL)型战机,这使得在无弹射器条件下仍能搭载固定翼能力,但其运行模式对甲板周转带来了牵动:垂直降落时必须将降落区清空,无法与起飞作业并行;短距或垂直起飞又对起飞重量设限,影响满油满弹出航的能力。
由此可见,舰载机类型对出动质量与数量同时起着决定性作用。
与此同时,甲板布局的取舍同样关键——威尔士亲王级采用双岛单跑道而无斜角甲板的设计,使得降落与起飞构成互斥过程;而采用斜角跑道和弹射器/拦阻结合的体系则能让起降并行,显著提升日均出动上限。
仔细观察这些设计选择,会发现每一项都在左右着舰队的整体表现。
战略定位放大了技术选择的后果。
英国航母的规划与运用是围绕多国联合作战与北约体系展开,强调体系内协同与多重任务适配,而非单舰长期独立高强度输出。
由此,单舰对极致出动效率的追求并非首要目标。
话说回来,这样的定位并不奇怪,但它确实会在公开比较中显得“保守”。
反观中国海军,航母训练方向更偏重于打造连续出动能力与甲板勤务熟练度,通过高频训练和勤务编制优化逐步提升日常出动强度。
这两条路径,究竟孰优孰劣?
思来想去,答案并非单一,而应放回各自的国家战略、预算与任务框架来理解。
后勤与人员保障不是可有可无的细节。
燃油与弹药储备、备件库存、舰载机维护位、航空勤务人员数量以及舰上补给能力,这些要素共同决定了一个航母在连续高强度运行下的持久性。
那一次高强度训练里的大批次起降,往往伴随专门的补给与保障计划;反之,常态编成下能维持的出动量则要受限。
换做现在来看,任何一次“亮眼”数字,都有赖于背后的后勤链条与训练节奏作为支撑。
技术演进正在改变潜在上限。
电磁弹射(EMALS)与更先进的甲板管理系统被外界视为能够显著提升单舰出动能力的关键性手段,能使战机满载起飞、缩短发射间隔、并支持更密集的循环发射。
有评估认为,未来采用电磁弹射的新型航母在24小时内的固定翼出动能力可能达到更大规模,这一趋势对现有采用STOVL体系的航母构成了冲击。
![]()
仔细想想,技术与组织是否同步更新,才是决定最终效果的要紧一环。
综合观察,单一数字并不能给出完整结论。
那次威尔士亲王号的16架次记录确实是一次对外展示,但若将其作为衡量航母体系优劣的唯一标准,则过于片面。
需要把出动数据放回任务背景、盟友协同、保障条件、以及长期训练成果中去评估。
换个角度再看,技术选择、战略定位与后勤保障共同牵动着航母的真正在役能力。
站在今天回头看,这些因素连结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任何单点改动都会波及整体表现。
令人惊讶的是,舆论往往只关注数字本身,却忽视了其背后的体系约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