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174
Science Partner
Bring you to the side of science
![]()
导 读
斯坦福医学院的最新研究发现,超过40%的多动症幼儿在确诊后一个月内就被开了药。这事儿背后,藏着一个让人又气又无奈的现实。
说起多动症(ADHD),现在哪个家长群里没还没遇到过几个?孩子上课坐不住,作业写半天,注意力比金鱼还短,老师三天两头打电话。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恨不得立马找个灵丹妙药让娃安静下来。
![]()
但你知道吗?美国儿科学会的治疗指南明确规定:4-5岁的多动症孩子,应该先进行6个月的行为治疗,实在不行再考虑吃药。
可现实呢?斯坦福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近1万个学龄前多动症孩子的医疗记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42.2%的孩子在确诊后一个月内就被开了药。
这研究可不是小打小闹。今年8月29日,这项由斯坦福医学院儿科助理教授Yair Bannett博士领衔的研究,发表在了权威期刊《JAMA Network Open》上。研究团队分析了2016年到2023年间,美国8个儿科医疗网络中71万多名3-5岁儿童的电子病历,从中筛选出了9708名确诊多动症的孩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走,跟伙伴君来!
今日主笔 | 恒意
娃被诊断“多动症”?先别急着喂药!听听斯坦福研究的大实话
医生为啥这么着急开药?
说白了,就是一个字:难!
Bannett博士的团队在研究之外,私下跟不少医生聊过这事儿。医生们的回答出奇一致:我们也想按指南来,可是去哪儿找行为治疗师啊?
这就像你想吃一顿正宗的法国大餐,结果方圆百里只有沙县小吃。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合格的行为治疗师,就算有,保险也不一定给报销。家长们本来就为孩子的问题焦头烂额,你再让他们自掏腰包,每周跑几十公里去做治疗,这现实吗?
医生们面临的是一个两难选择:要么开药,要么让孩子啥治疗都没有。权衡之下,很多医生选择了前者。用一位医生的话说:总比眼睁睁看着孩子越来越糟要好。
为什么不能一上来就吃药?
这里面的道理,其实就像你家装修一样。
行为治疗就像是给房子打地基、搭框架——教会家长怎么跟多动症孩子相处,建立合适的日常规律,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比如,用视觉化的日程表帮孩子记住该干啥,学会奖励好行为、忽略坏行为。这些技能一旦学会,能用一辈子。
而药物呢?就像是装修时的快干胶,立竿见影但治标不治本。药效一过,症状又回来了。更要命的是,学龄前儿童的身体还没发育完全,代谢药物的能力比大孩子差。研究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吃了兴奋剂类药物后,更容易出现烦躁、情绪化、攻击性增强等副作用。
Bannett博士说得很直白:我们不是担心药物的毒性,而是治疗失败率太高了。很多家长发现副作用比好处还多,最后干脆不吃了。
这事儿跟咱们有啥关系?
你可能会说,这是美国的研究,跟咱们有啥关系?
其实关系大了!
中国的多动症诊疗现状,某种程度上一点不比美国轻松。我们的儿童精神科医生更少,懂行为治疗的专业人员更稀缺,很多家长甚至不知道除了吃药还有别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多动症这事儿真的耽误不起!
研究表明,早期得到有效治疗的多动症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会改善,成年后在就业、人际关系、守法等各方面都表现得更好。反过来,如果治疗不当或者错过最佳时机,孩子可能一辈子都在跟这个问题斗争。
那咱们能做点啥?
首先,如果你家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别急着吃药。问问医生有没有行为治疗的选择。实在找不到治疗师,Bannett博士建议可以试试网上的免费或低价资源——虽然不如面对面治疗效果好,但总比啥都不做强。
其次,就算孩子已经6岁以上了,行为治疗依然很重要。美国儿科学会建议,6岁以上的多动症孩子应该药物和行为治疗双管齐下。记住Bannett博士的话:药物永远不应该是多动症的唯一解决方案。
最后,这个研究其实在提醒我们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当治疗指南和现实条件出现巨大鸿沟时,受苦的永远是患者。这不仅仅是医生或家长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说到底,养育一个多动症孩子,就像开一辆刹车不太灵的车——你需要更多的耐心、技巧和外部支持。药物可能是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全部。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
毕竟,咱们要的不是一个安静的孩子,而是一个能够管理好自己、发挥潜力的孩子。这条路虽然难走,但走对了,孩子受益一生。
主要参考文献:
1. ADHD Diagnosis and Timing of Medication Initiation Among Children Aged 3 to 5 Years
本文仅作科普分享使用,欢迎小伙伴们点、收藏、关注,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更欢迎您把
介绍给周边可能需要的更多伙伴们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