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许继彬 通讯员 李婕霄
法治的生命力在于普及,普法的落脚点始终是群众。
自“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灵宝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法理念,跳出“单向灌输”的传统模式,打破“条文说教”的刻板印象,把普法课堂从会议室“搬”到群众家门口,将法律知识从书面语“译”成家常话。让普法不再是遥远的“纸上条文”,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生活指南,真正实现“群众在哪里,普法就到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普法就讲什么”。
打破“次元壁”,法治温度直击人心:用群众爱听的话、爱看的形式做普法
普法常因语言生硬、形式单一,与群众之间隔着一层“次元壁”——书面化的法条难理解、说教式的宣讲难入心。
为破解这一问题,灵宝市主动转变思路,以“群众视角”重构普法内容与形式,让法律知识“换个模样”走进生活。在语言表达上,摒弃专业术语堆砌,用“唠家常”、“说方言”的方式解读法律;在传播形式上,紧跟群众喜好,推出系列“接地气”作品:针对老年人,制作“法治快板”、“三句半”在社区广场播放;面向年轻人,打造“普法情景剧”、“用动画融合手绘MG动画技术制作普法视频”在短视频平台推送;吃的有“法治苹果”,用的有“法治手提袋”,夏天有“法治小扇子”,冬天有“法治小口杯”,这些群众爱听、爱看、能用的形式,让普法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互动”。
五年来,累计开展线下活动1万余场,年均覆盖群众30万人次,拍摄法治视频100余个,点击量50万余次,实现普法宣传从静态传播向动态体验升级。
以群众为“圆心”,融入全领域:普法效能由“知识普及”向“治理提升”深化
嵌入基层治理: 将普法深度融入“村民说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在修订村规民约、调解矛盾纠纷中强化法治引导,使普法过程成为培育规则意识、提升治理水平的过程。
服务重点领域: 围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安全生产、营商环境等中心工作,组织专项普法活动。在重大项目推进中,前置开展征地拆迁、生态补偿等法规政策宣讲,有效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构建普法格局:灵宝市现有村居法律顾问379人,各乡镇遴选培育骨干“法律明白人”2088名,法治副书记353人,建立“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法治副书记”普法队伍,每月开展“敲门普法”,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群体;紧扣“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推行“执法过程同步普法”机制。
以阵地为“桥”,与群众“心连心”:贴近群众,服务群众
打造走心的普法阵地“落脚点”,关键在于跳出“固定橱窗、单一展板”的传统模式,把阵地建在群众常去的地方、建在群众需要的场景里,让普法从“被动看”变成“主动融”,从“一次性宣传”变成“常态化陪伴”。
利用村级文化大院、文化墙、图书角、游园等活动场所,打造法治文化墙、法治宣传栏、法治书屋以及安全教育主题公园、消防主题公园等法治文化小公园新阵地100余个。将法治景观、法治宣传栏有效融入市文化活动中心场地,“集中连片”对市民群众进行精准普法。将市文化活动中心广场闲置的核酸小屋改造为“法律小屋”,建立“法律服务便民驿站”——灵宝市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点,成立法治宣传志愿者队伍,为群众精准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法律服务活动。
“八五”普法华章即将收官,“九五”普法新程又将启航。灵宝市必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为基层普法工作根本遵循,更加坚定的步伐拉近法律与群众的距离,让法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守护权益的“定心丸”,将法治精神融入社会肌理,续写法润人心的时代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