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马镇硐上村的秋日午后,阳光把“文明乡风转转场”的红色横幅晒得暖暖的。长桌宴从村头摆到巷尾,村民们端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穿梭其间,孩子们围着套圈游戏尖叫。圈住的不仅是印着“文明新风”的礼物,更是与30年前截然不同的生活图景。
1995年仁怀撤县设市时,这座一心建设“工业强市”的小城,还没来得及给文明留下太多注脚;如今,当《家在仁怀》的歌声随晚风漫过赤水河,我们才看清:30年文明建设,早已把“仁义为怀”的基因,浸润进了每一寸烟火日常。
乡风文明——从“闭塞荒原”到“文化沃土”
1995年的仁怀,城镇建成区不足10平方公里,乡村更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彼时的硐上村鲤鱼滩大桥还藏在规划图纸里,村民要去镇上赶集,得沿着赤水河岸边的羊肠小道绕上三四个小时。
那时的“文明”,对乡村而言是遥远的词汇。赶场天的集市只有粮油布匹的叫卖声,没有一场像样的文艺演出;村里的广播喇叭用来通知开会或防汛,没人想过它能传递歌声与故事;谁家要是有本课外书,能在邻里间传看半个月,“文化生活”四个字,比赤水河的激流更难触碰。
撤县设市之初,仁怀全力奏响工业崛起的“主旋律”,乡村文明建设则像一段慢了节拍的“慢板”。
2004年合马镇鲤鱼滩大桥通车,硐上村的路通了,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背着资料袋挨家串户,把“文明村寨”的理念从纸上念到村民心里。但改变仍显零星:偶尔有县城来的文艺队下乡,搭个简易戏台唱两出戏,村民像看稀奇一样围拢,散场后村寨又恢复往日平静。
30年前,仁怀全年的文艺活动受众不足千人,对大多数乡村百姓来说,“精神滋养”是比肉蛋奶更奢侈的存在。
如今再走进硐上村,时光仿佛在这里翻了个面。“文明乡风转转场”成了村民最期盼的“文化节日”。提前几天,男女老少就主动帮忙搭台子、摆桌椅,像办自家酒席一样上心。
活动里不只有歌舞小品,还有“文明理念宣讲”和趣味运动会:老人能听政策解读,年轻人能玩游戏赢奖品,孩子能跟着志愿者学画画。更特别的是,村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有人上台唱自编的《文明劝酒歌》,有人分享自家的“孝老爱亲”故事,连村里的古盐道历史,都被编成快板唱了出来。
这样的变化,不止发生在硐上村。这几年,仁怀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的“369文化文艺小分队”,循着“369赶场天”的传统,把文明送到了每个村寨。
这支队伍里,有文艺志愿者、理论宣讲员,还有会拍短视频的“网红宣传员”,他们带着“7个节目+1场宣讲+1场运动会”的固定“菜单”,赶一场场乡村集市。
在茅台镇,他们把盐运文化融进歌舞;在三合镇,他们用情景剧讲“垃圾分类”;在大坝镇,他们教村民用手机拍家乡美景。2025年以来,这样的活动已办了17场,线上线下覆盖群众20余万人。这个数字,是30年前仁怀全年文艺活动受众的百倍之多。
乡贤力量的加入,更让乡风文明有了“根”。硐上村委会主任坝槽的古盐道旁,一座镌刻着“忠孝传家”的文化小院静静矗立,院里有图书角、书画桌,还有展示盐运历史的老物件。这是当地乡贤牵头打造的“桐梓园”,不仅是村民休闲的地方,更是文化传承的阵地。农闲时,老人们来这里讲古盐道故事,孩子们来这里学书法,年轻人来这里交流种植技术。
30年前,乡村里连个听戏的地方都没有。如今,这样的文化小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像星星一样散落在仁怀的乡村,成了文明扎根的坚实土壤,让“精神富足”不再是乡村的奢望。
空间焕新——从“破败短板”到“宜居标杆”
清晨的楠竹林公园,太极方阵舒展拳脚,晨练的人们或跳绳或快走,偶尔传来几句笑声,连落在步道上的树叶都跟着添了几分生气。这样的惬意,是30年前的仁怀人想都不敢想的。
1995年,仁怀的城镇还带着“县城”的局促:路面坑洼不平,晴天走一趟能沾一身灰,雨天踩一脚能陷进泥里;老旧小区里,楼道堆着杂物,自行车乱停在路边,想装个电灯都要跟邻居商量半天;城里没有像样的公园,孩子们只能在街边的空地上跳皮筋,老人们想晒太阳,只能搬个板凳坐在自家门口。
那时候的“空间”,只够满足基本生存,谈不上“宜居”。城镇建成区不足10平方公里,公共设施像“补丁”一样零散。全城没几个像样的菜市场,买个菜要跑两三里地;没有图书馆,找本书得托人去遵义市区借;更没有充电桩、休闲广场,“便利生活”是遥不可及的概念。
1998年,仁怀曾想在老城区建一个小公园,却因为拆迁难、资金紧,最后只修了个“巴掌大”的花坛,还被居民吐槽“不如改成停车场”。30年前,仁怀人对“宜居”的期待很简单:路能好走点,有个地方能散步,就够了。
如今,仁怀的空间早已完成“蝶变”。中枢街道安居工程小区的变化,是无数民生工程的缩影。昔日的老旧楼房焕然一新,杂乱的城市“蜘蛛网”已规整有序,乱停靠的车辆有序停放在新规划的停车位上……通过改造小区,生活环境更宜居,居民出行更便捷。
闲置空间的“魔术改造”,更让城市多了烟火气。盐津街道有一块20平方米的空地,以前堆满了建筑垃圾,现在变成了带休息室的小微充电站。附近的居民、外卖骑手,随时能来充电,累了还能在休息室里喝口水。这种“变废为宝”的改造模式,在仁怀已形成规模化效应。
这些细微却温暖的变化,正悄然提升着城市的生活质感。街角的“边角料”空间被重新唤醒,功能叠加、服务嵌入,既实用又有人情味。居民不再只是居住者,更成为共建共享的参与者。仁怀通过精准对接民生需求,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让老旧小区从“无人管”走向“共治共管”。这种自下而上的治理活力,为城市更新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截至2025年,仅通过空间盘活这一途径,全市已累计新增150多处功能复合、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充电、停车、阅读、休闲、养老等多个领域,处处藏着“以人为本”的用心,形成“小空间撬动大民生”的城市治理新范式。
“15分钟阅读圈”的形成,更让书香飘满酒都。国酒城城市主题书房里,退休老人读报、孩子看童话、上班族翻职场书,80平方米的空间藏着近5000册书,2年接待超3万人次读者。如今仁怀已有4类特色书房:茅台镇书房多盐运、酱酒历史书,经开区产业书房有企业管理、技术研发专著,乡村书房兼具种植养殖手册与儿童绘本,另有城市主题书房服务日常多元阅读需求。全市28万册藏书,让人均图书保有量较30年前增长10倍。从前找书要跑远路,现在步行15分钟就能到书房,书香真正在身边。
智慧城市建设,更让便利触手可及。打开“智慧仁怀”APP,社保、水电费、违章查询等90%以上政务事项可“掌上办”。过去办营业执照需跑多个部门,一周未必办结;现在在家用手机填资料,半天就能审核通过,还能邮寄到家。城区智能交通系统让拥堵率下降30%,从前国酒大道早晚高峰能堵一小时,如今红绿灯随车流自动调节,导航实时提醒拥堵点。环境智能监测设备遍布全城,扬尘、水质异常可实时预警。30年前,“便利”要靠“跑出来”;现在,“便利”主动“送上门”,城市每个角落都透着贴心。
志愿燎原——从“少数微光”到“全民星火”
1995年,32个穿着蓝布褂的年轻人,蹲在土坯房前扫街。这是仁怀最早的“学雷锋小队”,也是30年前志愿力量的缩影。
那时候,“志愿服务”是个新鲜词,只有在学雷锋日,才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去扫街、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平时,没人知道“志愿者”是做什么的,更没人主动想当志愿者。
1999年,仁怀想组织一次“爱心送考”,却只凑够了10余辆出租车,最后还是靠学校老师的私家车帮忙,才送完了偏远乡村的考生。30年前,志愿力量像微弱的火苗,只能在特定的日子里闪一闪。
如今,这簇火苗已成燎原之势。12万名志愿者、707支专业队伍遍布仁怀城乡,他们积极围绕环保、扶老、济困等领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志愿者里,有学生、有上班族、有退休老人、有企业家,他们不求回报,只愿为这座城市多添一份温暖。现在,仁怀的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69%,形成了“市-镇-村-组”四级服务体系,30年前的“少数人”,变成了现在的“大多数”。
服务模式的转变,让志愿力量更有温度。2018年,仁怀推出了“清单制”志愿服务。群众在“智慧仁怀”平台上“点单”,仁怀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派单”,志愿者队伍“接单”,服务结束后群众再“评单”。这样的闭环,让服务从“撒胡椒面”变成了“精准滴灌”。
目前,仁怀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6292场次。30年前,志愿服务是“节日限定”;现在,志愿服务是“日常惠民”,温暖每天都在发生。
如今的仁怀,邻里之间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而是互相帮忙;开车时遇到行人会主动礼让,而不是抢行;看到地上的垃圾,会有人弯腰捡起。30年前,“文明”是需要提醒的;现在,“文明”是下意识的动作,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
文卫齐发——从“基础达标”到“品质蝶变”
仁怀不仅是茅台酒的故乡,更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仁怀的文明城市创建之路始于2012年。彼时,这座以白酒行业为支柱的城市,虽经济繁荣,却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公共秩序混乱、市民文明意识不足等挑战。2015年,仁怀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吹响了向文明进发的号角;2020年,历经8年磨砺,仁怀终于摘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桂冠。
这份沉甸甸的荣誉从何而来?关键在于一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创文”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45个部门组成的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构建“市-乡镇-社区”三级联动机制。市卫生健康局牵头环境整治,市市场监管局严控食品安全,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整治市容秩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各部门打破壁垒,形成“一盘棋”格局。
党员干部化身“宣传员”“督导员”“服务员”,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开展“十要十不要”文明宣讲,组织“仁人五有十二礼”主题活动。在中枢街道,每周二的“创文日”成为传统,党员干部与居民一起清扫背街小巷、清理野广告、规范停车秩序。文明新风从城市吹到了乡村,全市181个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通过“积分兑换超市”激励村民参与环境整治。
2015年,仁怀首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但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面对每三年一次的复审,仁怀以“归零心态”推进巩卫工作,将爱国卫生运动融入城市血脉。
在病媒生物防制中,仁怀采用“环境治理+药物防治”双管齐下:春秋两季集中消杀“四害”,日常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追踪密度;在垃圾处理上,建成8座白酒废水集中处理厂、26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更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推广“垃圾分类积分制”,居民正确分类可兑换生活用品,让环保成为全民习惯。
党员干部深入一线,解决“急难愁盼”:针对老旧小区“停车难”,规划立体停车库、释放路边泊位;针对校园周边“五小”行业(小食品店、小美容美发店等)乱象,开展专项整治,确保校园食品安全;针对公共场所吸烟问题,在商场、车站增设禁烟标识,组织志愿者劝导……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汇聚成城市文明的洪流。
城市功能更完善。新建茅台医院、升级市人民医院、建成19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新增3025张养老床位、新开通11条公交线路、改造32条主次干道,让“15分钟生活圈”覆盖城区。
生态环境更优美。森林覆盖率从46.9%提升至56.35%,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赤水河仁怀段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楠竹林公园、盐津公园等生态绿地成为市民休闲胜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了仁怀人的日常。
市民素养再提升。礼让行人、剩餐打包、志愿服务成为新风尚。全市注册志愿者超10万人,组建489个志愿服务团队,“53°青春”“红心向党”等项目获国家级表彰。更可贵的是,42名道德模范、11名“中国好人”的涌现,让“仁人有德、德润酒都”成为城市精神内核。
30年光阴,赤水河的水依旧流淌,仁怀却早已换了模样。从“闭塞荒原”到“文化沃土”,从“破败短板”到“宜居标杆”,从“少数微光”到“全民星火”,仁怀人用30年时间,写下了一份满是民生温度的文明答卷。这份答卷里,有村民的笑脸,有城市的整洁,有志愿者的红马甲,更有“仁义为怀”的精神底色。
下一个30年,赤水河还会继续东流,仁怀的文明蝶变也不会停下脚步。或许那时,乡村的文化小院会更多,城市的空间会更宜居,志愿者的红马甲会更鲜艳。而这份文明答卷,也会被仁怀人继续写下去,写得更厚、更暖、更动人。(仁怀市人民政府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