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县历史上竟然有个“宜阳乡”
——关于唐代河南府
永宁县宜阳乡地名之简考
近日,我在浏览一收藏网站时,发现一张唐代墓志拓片《唐故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裴府君合袝墓志铭并序》引起了我的注意,该墓志内容主要讲述了唐代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裴位的生平诸事。墓志铭记录了墓主人裴位病逝后,于唐元和三年(808年)农历十月十三日归葬于“河南府永宁县宜阳乡北原”。看到宜阳乡顿时心生好奇,唐代河南府永宁县的宜阳乡在今天的哪里?是否与现在洛宁县东部相邻的宜阳县有关?
![]()
唐故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裴府君墓志铭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竟又发现两方唐代墓志,同样出现有“永宁县宜阳乡”字样,一方墓志为《大唐故庆王府记室张府君墓志铭并序》,内容出现了“以大历十年(775年)岁次乙卯秋八月建酉廿三日甲申合袝于河南府永宁县宜阳乡姜岳原之南,礼也”。
另外一方唐代墓志(具体内容已遗失),但留有“大和二年(828年)葬于河南府永宁县宜阳乡西辛店之东北”字样。这三方唐代墓志的出现,说明在唐代永宁县下辖有“宜阳乡”已无疑。
那么这个宜阳乡究竟在哪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已无法考证这三方唐代墓志的具体出土地点,这更是给这个“宜阳乡”的真相蒙上了一层云雾,姑且我们先从墓志内容上寻找线索。
第一方墓志主要讲述了福昌县主簿裴位的生平,他的祖籍为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闻喜县),其曾祖父曾出任过郢州富水县(今属湖北省京山县)县令,祖父曾出任过汾州孝义县(今山西孝义)主簿,其父亲裴稜任过绛州绛县(今山西绛县)县尉,裴位是裴稜的第五子,曾任陕州硖石县(今河南陕县东)县尉,后又任同州朝邑县(今陕西大荔县)县丞,最后转任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农历七月病逝,享年72岁。于唐元和三年(808年)农历十月十三日与其夫人苗氏合葬于“河南府永宁县宜阳乡北原”。既然墓主裴位生前为福昌县主簿,唐代福昌县县治就在今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以北,裴位在此任职,且墓志表述又逝于“弄印邑之私第”官舍家中,按照常理应安葬在县治周边不远的地方。
就此推测,宜阳乡北原可能就在今宜阳福昌村以北地区,且称为“北原”应高于洛河河谷。
第二方墓志《大唐故庆王府记室张府君墓志铭并序》中记载有“以大历十年(775年)岁次乙卯秋八月建酉廿三日甲申合袝于河南府永宁县宜阳乡姜岳原之南,礼也”,显然姜岳原在宜阳乡范围内,查阅洛宁县历代县志,仅在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一的里区中发现有“姜岳村,在徐村东南三里”的内容。
![]()
民国六年(1917年)《洛宁县志》记载姜岳原位置
徐村在今洛宁县北小界镇(原小界乡),按东南三里应在今天小界镇卡村西的南王或赵村一带。
第三方墓志载有“大和二年(828年)葬于河南府永宁县宜阳乡西辛店之东北”字样,依据前两方墓志推测这个“西辛店”也应在今洛宁东、宜阳福昌村以西,在今洛宁县东余庄村与崛山村之间有个叫“辛店湾”的村子,假设西辛店就是今天的辛店湾,那么通过以上三方墓志铭可推测,唐代永宁县宜阳乡,大致范围包括西至现今洛宁县城东的风翼镇(原城郊乡 洛河以北)及以北塬区,东至今宜阳县三乡及福昌村以北一带。
以上三方唐代墓志时间相差最大在50年左右,因而“宜阳乡”称呼及区域位置应变化不大。
![]()
“姜岳原”(赵村)与“西辛店”(辛店湾)的位置
但如何界定唐代“宜阳乡”的四至范围,通过另外三方唐代墓志,可以界定宜阳乡大致范围。
一是唐代王质神道碑,即《唐故宣歙池等州都团练观察处置使宣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王公神道碑》,此碑具体内容已遗失,但清代《永宁县志》中均有记载,碑文由刘禹锡撰文,“唐开成二年(837年)葬于河南府永宁县洛川乡史原,从旧阡也”,此墓志有具体出土地点,即今洛宁县小界镇史村。
既然称为“洛川乡”一定和洛河川区有关,即洛川乡应该包含今小界镇史村及向南至洛河以北地区,据此推测,唐代永宁县洛川乡应在宜阳乡以西。参照之前的“宜阳乡姜岳原”和“宜阳乡西辛店”的位置,可大致推测出,洛川乡与宜阳乡东西分界线应为南北向的东关窑水。
![]()
“史原”与“姜岳原”的位置
另一方墓志为《唐故工部堂固郭府君墓志铭并叙》,墓主郭文献于唐元和九年(814年)病逝,后与夫人合葬于“河南府福昌县三乡里西光武原之东址。
此墓志说明,在今宜阳县三乡镇洛河川区及西北光武原(今三乡汉山光武庙)一带已属于福昌县管界。
![]()
唐故工部堂固郭府君墓志铭
第三方墓志为《大唐陇西牛君(子珍)夫人天水赵氏同葬墓志铭并序》,墓主于“大历二年(767年)十一月二十日同葬于河南府福昌县永固乡张袁村西一里安其宅兆平原礼也”。
此墓志于1984年出土于宜阳县高村乡王沟村,此地西隔叶沟村数里,已属今洛宁河底镇。说明今宜阳县高村乡一带,在唐代属于福昌县永固乡,换言之,高村乡以南、以西,洛宁县东宋镇官庄塬、宜阳三乡、福昌村以北广大塬区,可能也属于“宜阳乡”。
要想弄明白为何把这一区域称为“宜阳乡”,那就要研究隋唐时期,永宁县与福昌县的沿革及区位关系:
一、唐永宁县,在《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永宁,隋熊耳县所治。义宁二年(618年)置永宁县,治永固城,属宜阳郡。武德元年(618年),改属熊州。三年(620年),移治同轨城(今洛宁城头村),改属函州。八年(625年),复属熊州。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谷州。十四年(640年),移治于今所(莎栅城,具体位置待考)。十七年(643年),移治鹿桥(今洛宁东宋乡旧县村)。显庆元年(656年),谷州废,改属洛州”。唐承隋制,从《旧唐书》中可以看出,永宁县由隋代的“熊耳县”沿革而来。
在《隋书》地理志中记载:“熊耳,后周置,有同轨郡。开皇初郡废,又有后魏崤县,大业初废入。有二崤,有天柱山、大头山、硖石山、谷水”。从《隋书》中得知,永宁县的前身熊耳县,是后周时期设置,在隋大业(大业为隋炀帝杨广年号,605年-618年)初年,又把崤县废除并入熊耳县,县域内有“二崤、天柱山、大头山、硖石山、谷水等”,以此可大致推断出,唐代永宁县县域管辖范围包括,现今洛宁县中东部,洛河以北广大地区,包括今陕县东部大部、渑池西部南部等地区。
二、唐福昌县,《旧唐书》地理志中记载:“福昌,隋宜阳县。义宁二年,置宜阳郡,领宜阳、渑池、永宁三县;又于新安县置新安郡,领新安一县。武德元年,改宜阳郡为熊州,新安为谷州,割熊州之渑池又置东垣县属之,仍改熊州之宜阳为福昌县。三年,割熊州永宁置函州。四年,省东垣县。八年,废函州,复以永宁属熊州。贞观元年,省熊州,以永宁属谷州,寿安属洛州。显庆二年,废谷州,福昌隶洛州也”。
从《旧唐书》中可以得出,唐福昌县由隋代宜阳县沿革而来。
《隋书》地理志中表述:“宜阳,后魏置宜阳郡,东魏置阳州,后周改曰熊州。又复后魏置南渑池县。后周改曰昌洛。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昌洛曰洛水。大业初废熊州,省洛水入宜阳。又东魏置金门郡,后周废。有福昌宫、金门山、女几山、太阴山、嶕峣山”。
通过《隋书》可知,北魏时置南渑池县,有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在今洛宁中东部(洛河以北)设置南渑池县,治所在蠡城(推测在今洛宁老城至王范一带)。后周时,南渑池县又改为昌洛县,从县名可知,应与洛河和连昌河有关。
开皇十八年(598年)昌洛县又改为洛水县,大业初废除洛水县并入宜阳县。按照以上论述,今洛宁中东部及连昌河三乡以北塬区,在隋大业初年尽归于宜阳县。
隋代时宜阳县县域内有“福昌宫、金门山、女几山、太阴山、嶕峣山”。金门山即在今洛宁陈吴乡、太阴山即今洛宁涧口乡神顶寨(神灵寨)、嶕峣山即今洛宁小界镇庙山,说明隋代宜阳县包括,现今宜阳西部及洛宁东部洛河南北两岸地区。
到了唐代以后,福昌县虽然继承了隋代原宜阳县的大部分地区,但从一些文献记载中可以得知,福昌县只保留了洛河以南现今的洛宁县涧口乡、陈吴乡一带,将洛河以北地区划给了永宁县。唐代章怀太子李贤(655年-684年),曾召集文官注释《后汉书》,史称“章怀注”。
《后汉书》陈俊传:“建武二年,拜俊为强弩大将军,别击金门、白马,贼皆破之”。
此处李贤注:“金门、白马皆山名,在今洛州福昌县西南。盖贼起于二山,因以为名”,再次印证唐代福昌县管辖范围,东包括今宜阳西部,西至洛河以南的洛宁陈吴乡、涧口乡一带。
至此,终于真相大白,因隋代今洛宁县东部洛河以北地区,曾属宜阳县管辖,故唐代永宁县将刚纳入其行政版块的此区域,称为“宜阳乡”已顺理成章。
![]()
作者简介:王楠,1987年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河南省洛宁县人,目前在天津市政法系统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