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6年,秦国都城咸阳。
一个身披草席、满身血污的男子,在夜幕掩护下逃出了相国府。他叫范雎,此刻正经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被主人魏齐误会通敌,乱棍打得肋骨尽断,扔进茅厕等死。
谁能想到,十年后,这个从粪坑里爬出来的人,会成为秦国丞相,改写六国命运。
![]()
《资治通鉴》记载他的故事时,只用了八个字评价:"忍人所不能忍,成人所不能成。"
这八个字,道尽了一个永恒真理: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01、死里求生·范雎·从粪坑到丞相
范雎在茅厕中醒来时,全身骨骼碎裂,动弹不得。
守卫以为他已死透,便用草席将他卷起,准备扔到乱葬岗。就在被抬走的途中,范雎强忍剧痛,低声恳求抬尸的士兵:"若能救我一命,他日必有重报。"
这一句话,用尽了他全身力气。
士兵动了恻隐之心,将他藏在柴房。范雎在那里躺了三个月,靠啃树皮、喝雨水活了下来。伤势稍愈,他便改名张禄,跟随商人入秦。
在逃亡路上,他忍着断骨未愈的剧痛;在等待时机时,他忍着寄人篱下的屈辱;在得到秦昭王召见后,他忍着十年深仇,先谈天下大势,不提私人恩怨。
![]()
《资治通鉴》载:范雎初见昭王,"伏地不起,称病不能拜"。这不是真病,是在试探君王心意。待昭王三次询问,他才徐徐道出"远交近攻"之策,一语定天下格局。
十年蛰伏,一朝得势。范雎官拜丞相,却没有急着报仇。他先用三年时间稳固权位,整顿朝纲,让秦国国力倍增。直到羽翼已丰,才设计让魏齐走投无路,最终自刎谢罪。
有人说范雎阴狠,但《资治通鉴》的评价是:"非有大忍,不能成大谋。"
他下的死工夫,不是一时之勇,而是十年如一日的等待与蓄势。
02、卧薪尝胆·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
公元前494年,会稽山下。
越王勾践跪在吴王夫差面前,请求为奴。这位曾经的一国之君,甘愿住马厩、尝粪便、当马夫,只为保全性命,留得青山。
《资治通鉴》记载:"勾践入吴为臣三年,执役不辞,事夫差如父。"
但没人知道,每天夜里,勾践都要舔一舔房梁上挂着的苦胆,用苦涩提醒自己勿忘国仇家恨。这一舔,就是二十年。
回国后的勾践,做了三件常人不能做之事:
![]()
第一,亲自耕作,与百姓同甘共苦。贵为国君,却下田插秧,让举国上下看到君王的决心。
第二,十年生聚,奖励生育。国穷民少,他便以国库资助,凡生子者赏酒肉,生二子者免徭役,让人口在二十年间翻了两番。
第三,十年教训,厉兵秣马。白天劝农桑,夜晚练兵戈,积蓄灭吴之力。
《资治通鉴》引范蠡之言:"君王忍辱负重二十载,其志可敬,其行可泣。"
公元前473年,当三千越甲破姑苏城时,夫差才明白:那个当年跪在脚下的人,下的死工夫比任何人都狠。
他狠在对敌人能屈能伸,更狠在对自己从不手软。
03、韦编三绝·孔子·五十而学《易》
公元前484年,鲁国。
六十八岁的孔子,捧起一部《周易》,开始了人生最后的求学之路。
这部由兽皮绳串联的竹简,被他翻阅得绳断了三次。史称"韦编三绝"。
有弟子不解:"夫子已是天下宗师,何必如此苦读?"
孔子答:"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他说,自己五十岁才开始真正懂得学习《易经》的重要,若能再给几年时间,便可少犯大错。这份求学若渴之心,让人动容。
《资治通鉴》评价:"圣人之所以为圣,非天赋异禀,实苦学不辍。"
孔子的死工夫,下在了六十岁后的每一天。别人颐养天年,他却日夜钻研;别人停止求索,他却愈发精进。
最怕的从来不是起点低,而是到了高处便停下脚步。
范雎在粪坑里忍;勾践在马厩里忍;孔子在暮年苦读。
他们的共同点只有一个:在别人放弃的地方,他们选择死磕;在别人满足的时候,他们仍在精进。
《资治通鉴》通篇一千三百年历史,写尽无数英雄豪杰。但细读下来你会发现:凡能成大事者,无不是在"死工夫"三字上下足了本钱。
![]()
这死工夫,不是蛮干,而是明知艰难仍要坚持;不是固执,而是认准方向绝不动摇;不是忍耐,而是化苦难为养分的智慧。
今日之世,我们不必卧薪尝胆,不必韦编三绝,但那份"下死工夫"的精神,依然是破局的钥匙。
你想要的富贵,藏在你不想做的那些事里。你渴望的人生,等在你最想放弃的那个路口。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这八个字,司马光写给千年后的你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