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张南昌大学招聘会的照片,说实话,确实让我愣了一下。一家MCN公司的海报堂而皇之贴在211高校的招聘现场,岗位无非是人事、主播、剪辑助理——倒不是说这些工作不好,只是和咱们传统印象中“名校毕业=高端职业”的想象差得有点远。再看看开出的薪资,不能说微薄,但也绝对配不上寒窗苦读十几年的付出。这就像你攒钱买了辆跑车,结果发现只能开去菜市场拉白菜。
![]()
有个词现在特别应景:学历红利。以前总觉得考上好大学就等于攥住了金饭碗,现在这碗好像越来越像“镀金”的。说白了,这就是个简单的供需问题——大学拼命扩招,市场能提供的好岗位就那么多。经济高速发展时大家还能相安无事,可一旦经济放缓,问题就全浮出水面了。你看现在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十年翻倍都不止,再过十年呢?怕是研究生也得加入“灵活就业”大军了。
这种形势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教育焦虑像病毒一样层层往下传。家长们都算过这笔账:高等教育都不保证好工作了,那不上大学还得了?于是压力像瀑布一样从大学倾泻到高中、初中,现在连幼儿园小朋友都在学编程。我认识个海淀妈妈,孩子才五岁,日程表排得比我这个社畜还满。问她为啥这么拼,她苦笑着说:“现在不跑,以后连起跑线都摸不着。”
但我们都清楚,这种“跑”是要付出代价的。不只是钱包被培训班掏空,更让人心疼的是那些背着比自己还重的书包的孩子。他们的童年被切割成无数个45分钟,就为了在未来的某场考试里多抢两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完整的人,还是在制造考试机器?
有人可能会说,那别卷了啊!但说实话,在现有环境下,劝人放下焦虑就像劝人在暴雨中别打伞——站着说话不腰疼。当整个社会都把学历当硬通货时,谁都不敢轻易退出这场游戏。这就像电影院效应,第一排的人站起来了,后面的人能不跟着站吗?
要说解决办法,其实谁都给不出完美答案。或许真像有人说的,只能等时间来解决——等人口结构彻底变化,等教育资源不再稀缺。但这个过程可能要几十年,意味着现在这批孩子注定要经历这段阵痛期。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长征,对我们这代家长和孩子来说,他们的长征可能就是在这场学历通胀中,既要努力不掉队,又要努力不被异化。
说到这里,突然想起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选择当数字游民、做自由职业。或许在学历贬值的时代,真正的出路反而是找回每个人独特的价值?毕竟机器可以批量生产文凭,却复制不了鲜活的个性和创造力。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