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最后一天,央视军事的一段动画,让全球空战圈集体沉默了——
歼11B机翼下那个“流线型吊舱”,不是电子战设备,不是副油箱,是明明白白标注着“装机应用”的机载激光炮。
![]()
这是人类第一次,把“能烧穿导弹”的激光武器,真真切切挂在了现役战机上。
一、这个“吊舱”有多狠?15公里外“点杀”导弹
你可能想不到,这个看着和歼10副油箱差不多大的家伙,是个“空中精准烧火机”:
- 狠在威力:110千瓦功率,15公里内瞄准导弹的“雷达头”(导弹锁定目标的核心),能在导弹“睁眼”的瞬间把它烧穿——敌方导弹刚开机找目标,就直接成了废铁;
- 狠在持久:只要战机发电机够劲,能连续“烧”超1分钟,对付无人机群时,不用打导弹,激光扫一圈就能清场;
- 狠在轻巧:全重才190公斤,靠歼11B新增的重载挂架就能挂,没牺牲战机的载弹量。
![]()
为了把这“狠家伙”搬上天,中国破了三个世界级难题:
- 供电不够?给歼11B换了专用发电机,发电量涨了30%,吊舱里还塞了高效储能模块;
- 散热爆炸?用“多波长复合激发”技术,散热效率翻了倍,体积反而缩了40%;
- 打不准?加了自适应光学系统,天上遇到云层、乱流,光束能实时调整,精度稳得像“钉钉子”。
二、以前躲导弹,现在“烧”导弹:空战要变天
放在以前,战机被导弹锁定了,只能靠机动、抛干扰弹玩命躲;现在有了这激光炮,歼11B直接成了“导弹克星”。
举个实战场景:敌方发射雷达制导导弹,导弹飞近到15公里时,得“睁眼”开雷达锁定——这就是它的死期。歼11B的激光炮会立刻瞄准,“唰”的一下烧穿雷达头,导弹直接失控坠海。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试验品”。央视明确说,这吊舱的挂载方式,是“实战化编组训练的常规配置”——连航展上的展示,都是飞行员的“日常作业”。
换句话说:现在歼11B上天,不仅能和敌机狗斗,还自带“主动防护罩”,生存能力直接跨了代。
![]()
三、美俄卡了几十年的坑,中国直接填平了
机载激光武器,是大国抢了半个世纪的“未来蛋糕”,但能吃到嘴的没几个:
-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搞“机载激光实验室”,结果因为技术复杂、烧钱太多,2011年项目直接砍了;后来转搞小型激光武器,还是卡在散热、供电上,至今没实装;
- 俄罗斯的A-60激光实验室,2018年重启后就没了下文,连“挂在战机上试飞”都没做到。
中国倒好,直接把激光炮挂在了歼11B的机翼下,还官宣“装机应用”——等于告诉全世界:这东西,我们能用了。
这事儿的意义,远不止“歼11B变强了”。
它标志着中国在定向能武器领域,已经跑到了全球最前面——以前空战拼的是导弹、隐身,现在拼的是“谁能先用激光改写规则”。
而中国这一步,直接把空战拽进了“激光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