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阿姨,晚饭又做了咸鱼炖豆腐?”听到孙子的调皮问候,65岁的刘阿姨忙不迭在厨房招呼大家,“家里就你姥爷最馋这一口,吃了几十年,什么毛病都没有!”
可谁知,最近单位体检,刘阿姨却查出了胃部黏膜轻度异常。医生见状,忧心叮嘱:“像咸鱼、腊鱼这些加工鱼,你们可得少吃!”刘阿姨一脸疑惑:“鱼不是健康食品吗?哪能致癌啊?”
生活里,类似刘阿姨的疑惑不在少数。“鱼能养人”,为何有些鱼却惹出祸端?其中隐藏的健康风险,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尤其是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某些鱼类列为2A级致癌物,频繁上桌很容易悄无声息损伤我们的胃肠健康。那么,是哪2类鱼被点名“致癌”?
长期食用会带来怎样的变化?我们还能怎样健康吃鱼?别急,下面的细节,吃鱼一族真的不得不看。
![]()
很多人以为:“鱼只要新鲜就健康,再多也没问题!”但事实上,不同鱼品的加工工艺“决定命运”。权威数据显示:腌制和熏烤类鱼制品在加工和储存环节容易产生致癌物亚硝胺及苯并芘。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报告明确指出:
腌制鱼与胃癌风险显著相关:亚洲大样本人群随访发现,常吃腌制鱼的人比极少食用者胃癌风险高出36%–56%。
中国疾控中心《膳食指南》也严肃提醒:腊鱼、咸鱼等腌熏加工鱼严禁常吃,尤其要警惕饭桌“重口味陷阱”。
背后的科学依据究竟是什么?腌制与熏制过程中的盐分、硝酸盐、苯并芘等物质含量暴增,进入人体后容易与胃酸反应,生成高致癌风险的亚硝胺。而这些有害物质对胃肠上皮细胞具有直接损伤作用,长期积累,甚至会促发细胞癌变。
![]()
坚持食用腌制或熏制鱼类,短期或许难有明显感觉,但长时间下来风险逐步叠加,身体逐渐亮起红灯。医学数据显示与专业案例显示:
胃部不适、反酸:研究指出,定期食用腌制咸鱼者胃痛、反酸、消化不良症状出现概率高出普通人群18%。
肠胃黏膜异常:临床随访数据显示,食用咸鱼的人群胃肠黏膜细胞出现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的风险增加至1.6倍。
比数字更真实的,是饭桌上的“代价”。不少爱吃腊鱼、咸鱼的老人,因味蕾习惯难改,几年间胃部检查频频亮红灯。“胃镜一照全是溃疡!”
好消息是,鱼类本身的营养优势依然不可替代,只要吃得健康、方法得当,养生与美味两不误。专家建议:
优先选择新鲜活鱼、少腌少熏;每周2-3次水产品为宜;腊鱼、咸鱼建议每月不超过1-2次;如确实离不开“重口味”,烹饪前建议用清水多次浸泡、切薄片、弃掉腌料,加强“亚硝酸盐漂洗”,能减少约38%的致癌物残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