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着卖咸鱼的幌子,里头塞满私盐,这不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古代版吗?
![]()
盐贩子聪明,那朝廷里制定律法的老爷们更精,他们早就把这条路子给堵得死死的,还设下了好几道关卡,就防着这一手呢!
咱们得先弄明白,为啥私盐有市场?因为官盐实在太贵了!
一斤盐,从盐户手里造出来,成本也就几文钱。可一经朝廷的手,专卖给老百姓,那价格就翻了十倍不止,能卖到一百文甚至三百文!您说吓人不吓人?
那会儿很多偏远地方的百姓,根本吃不起盐。吃饭的时候,能拿菜叶子在盐块上蹭一下,嘴里有点咸味,就算不错了。
这情况一直到民国都没变。比如在贵州,按现在的收入比着算,一斤盐能卖到七十块钱!这哪是吃盐,简直是吃钱。
所以您看,盐价贵,不是它本身值钱,是朝廷要靠它收税,人为抬高的。
那问题来了,朝廷也知道渔民得腌鱼啊,不然鱼运不远,都臭了,谁还交鱼税?于是,他们就想了个办法:专门发明了一种“鱼盐”。
![]()
这种腌鱼用的官盐,价格比人吃的官盐便宜得多。朝廷的意思很明白:让你腌鱼行,想借着腌鱼的名头,偷我税钱,没门!
光有便宜的鱼盐还不够,朝廷还得防着你多领。
那时候规定,渔民出海前,得先去海关报备,说我这次大概能打多少斤鱼。官府就根据你报的这个数,发给你凭证,你才能凭票去领相应数量的便宜鱼盐。
您看,这一招多厉害?我给你发盐票,既是为了让你腌鱼,更是为了根据你的鱼数,提前把鱼税给算好了!你还想多报鱼数、多领盐去偷偷卖掉?那你得先多交一大笔鱼税!这买卖算下来,还划算吗?
这还没完呢。为了防止你克扣盐,清朝和民国时还想了个“绝招”:所有领去的鱼盐,腌完鱼要是还有剩的,不能自己留着,必须交回官府的库房里存着,下回你要用的时候,再申请拿出来。
这下,连“用剩”的这条路也给你堵上了。
不过话说回来,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再严的政策,执行起来总有缝隙。
![]()
比如,一条船报了2000斤鱼,领了盐,他偷偷截留200斤下来用于走私。这相当于用三块钱成本的盐,转手卖出五十块的天价,跑一趟就能暴利上万。但这可是从朝廷嘴里抢肉吃,是杀头的大罪!
能干这种事的,要么是跟盐官勾结,这叫“官倒”;要么就是纯粹的亡命之徒,像历史上的黄巢、钱镠那种,家里世代贩私盐,还拥有武装,那叫“盐枭”。人家根本不用假装腌咸鱼,直接就跟官府硬干。
既然咸鱼里有盐,内地百姓为啥不靠吃咸鱼补盐呢?原因也很简单。
第一咸鱼它首先是鱼,然后才是咸的。它的价格包含了鱼本身和腌制、运输的所有成本。
对于连廉价盐都买不起的贫苦百姓来说,他们需要的仅仅是那点咸味,怎么可能买得起价格更贵的咸鱼来获取盐分?这好比现在,你不会为了吃盐,天天去买昂贵的咸菜一样。
第二点是运输成本,咸鱼从沿海运到内地,路途遥远,这运费加上去,价格又上了一层台阶,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所以说到底啊,古代这盐政,就是一场朝廷和百姓、官家和私贩子之间永无休止的“猫鼠游戏”。朝廷用一道道严密的法网,想把所有税收都搂进自己怀里;而底下为了活路的人们,则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从网眼里钻出去。
这里面,有底层百姓的辛酸无奈,有私盐贩子的铤而走险,也有官商勾结的黑暗腐败。小小一粒盐,照见的却是整个时代的影子。咱们今天能随意买到便宜又安全的盐,还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