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蚌埠市禹会区马城中学体育场上,一场激烈的羽毛球比赛正在上演。学生们在球场间灵活穿梭,扑球、挑球、扣杀一气呵成,欢笑声与挥拍声交织回荡在校园里。
刚完成一次精彩扣杀的八年级学生杨恩博,额头满是汗,却难掩兴奋:“打得太带劲了!现在每周二下午的羽毛球社团活动,是我最期待的。课余活动丰富了,身体也比以前强壮多啦!”
这所充满活力的农村中学,此前社团活动处于空白。“以前学校没有像样的社团活动,学生课余要么简单跑跑步,要么随意活动,根本没有选择余地。”马城中学体育教师邢广华告诉记者。
得益于我省实施的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通过“强校+乡村学校”的结对模式,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与马城中学“牵手”。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派驻专业教学管理团队,不仅带来了优质的教学教研资源,更将成熟的社团活动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
如今的马城中学,已开设羽毛球、书法、足球、围棋等7个特色社团,每周二下午固定为“社团活动日”。走进学校书法教室,墨香萦绕,学生们正一笔一画认真临摹字帖;围棋社团里,两两对弈的学生凝神思考,落子清脆有声。
“咱校有了‘社团活动日’,学生的精神面貌变化太大了,有些内向、下课不爱说话的孩子,现在在社团里格外积极,自信心明显增强。”邢广华笑着说。
“社团活动的蓬勃开展,离不开坚实的硬件设施支撑。”校长王启付介绍,建于1959年的马城中学,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基础条件薄弱,在职教师年龄偏大,教学楼老旧,体育场仅有2000平方米,“铺的土和煤矸石,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学生正常跑步都不行。”
“十四五”期间,禹会区政府加大投入,为马城中学按下发展“快进键”。学校新建高标准学生宿舍和食堂,妥善解决寄宿生住宿就餐难题;改造3栋老旧教学楼,配备多媒体设备和实验器材;体育场扩建至1万多平方米,铺设塑胶跑道,建起标准化足球场、羽毛球场。
王启付高兴地说,软硬件的提升让这所老校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在2025年‘少年蚌埠’棋类比赛和艺术展演中,学校社团代表队还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呢。”
马城中学的华丽蝶变,是禹会区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禹会区累计投入1.8亿元,重点提升了16所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同步投入1.5亿元升级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智慧教室100%全覆盖。该区还充分借助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等政策红利,通过师资交流、课程共享、管理共建等举措,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薄弱校倾斜,持续带动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本报记者 孙言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