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三年乌克兰战场的枪炮声改变了东欧版图,那么2025年的捷克选举,可能是欧洲政治战线的第一次真正“坍塌”。这一次坍塌不是坦克碾过国界,而是选票砸烂了原本坚固的“援乌同盟”。
就在这个秋天,捷克议会换届选举结束,三股长期被西方视为“民粹右翼”的反援乌势力,由安德烈·巴比什领导的政党、“为自己人服务党”和“自由与直接民主党”正式联手组建新政府。那个曾在欧盟会议桌上积极支持对乌援助、被称为“东翼亲西方堡垒”的国家,就这样完成了一次结构性逆转。
![]()
整个捷克政治地形图被彻底重绘。传统的亲欧、亲美执政联盟失去了议会多数,五年连续执政的总理阵营无力组阁,标志着欧盟东翼的“亲西方主流”第一次被民意推翻。三党联盟的核心主张简单直接:“停止对乌克兰的援助,优先让捷克人过好日子。”
一句话,彻底击中选民的痛处。过去几年的战争消耗、能源危机、物价上涨、公共服务紧张,全被他们装进一句话里“国家资源,不该流到别的战场上。”很多捷克人一边付着更贵的电费、一边刷到乌克兰援助的新闻时,内心的那句“凭什么”,终于在投票时找到了出口。
![]()
其实,这场“政治地震”早有征兆。五年前,捷克仍是欧盟内部最坚定的援乌国家之一。那时的政治分歧还在于“亲欧盟”与“反欧盟”,可五年后,分界线换成了“继续援乌”还是“停止援乌”。
从外交理念到生活账单,捷克选民的关心焦点彻底改变了。通货膨胀、燃气费暴涨、菜价翻倍、医疗系统瘫痪,民众的愤怒从钱包开始蔓延。你可以不关心外交,但你不能不在意自己家的电费单。于是“欧盟责任”“区域安全”“对抗侵略”这类宏大叙事,突然在捷克街头变得苍白。人民不想再听讲义,他们想要实惠。
![]()
反援乌三党深谙这一点,他们的竞选口号粗糙、直接甚至带点“市井气”,却正因如此赢得民心。巴比什的政党主打“捷克优先”,强调“我们的钱,应该花在老人补贴和医院,而不是远方的导弹”;“为自己人服务党”
喊的口号更接地气:“电费减半,不要装甲车”,直接把繁复的援乌逻辑拆解成了一个个买不起燃气、看不起病的痛点。而“自由与直接民主党”则干脆把问题丢给全民:“援不援乌,让公投说话。”三股力量合流,构成了一股反对精英政治的“草根浪潮”。
![]()
他们的策略其实很简单:不谈国际格局,只谈家庭账单。你说乌克兰需要援助,他们反问:捷克老人领的养老金够吗?你说援乌是道义责任,他们回击:捷克医院的床位够用吗?
在公众心理失衡的环境下,这种直接的逻辑反而更有效,比那些动辄讲“欧洲未来”的政策更能攒票。选举结束后,巴比什在记者会上讽刺前政府:“我们的政府让乌克兰更强大,也让捷克人更穷。”这一句话,登上了全国报纸的头版。
这次选举的结果,标志着捷克政治出现了“冷却效应”:所有宏大主义的理想,都被民生现实打回原形。没错,捷克整体经济并没有崩盘,甚至比部分欧盟邻国还稳,但问题是,人们的生活感受在下滑。
![]()
油价居高不下、天然气账单翻倍、医院排期要排到明年,人们每天面对的焦虑,与“支援乌克兰的国际责任”撞在一起时,后者显得特别奢侈。这种心态不是孤立的,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的民调早已经出现相似趋势,只是捷克这次走得最快、最彻底。
新政府上台后,捷克的对外路线几乎注定180度转向。对乌克兰的军事与财政援助将全面削减甚至终止,布拉格在欧盟内部也将成为“异音中心”。
一个东欧国家公开停止援乌,这在过去两年是不可想象的。对布鲁塞尔来说,这是一次外交地震。欧盟高层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试图强调“团结对外”,但现实却是,捷克的选择打破了欧盟援乌共识的平衡。
![]()
更糟糕的是,它带来的示范效应正在蔓延。斯洛伐克新总理去年已经表达“不无条件援助乌克兰”的立场,波兰也因为农产品纠纷与基辅闹得不愉快,如今捷克的倒戈,更像是一记“正当化”的旗帜。有人担心,这将成为东欧的“多米诺骨牌”。
乌克兰对此的反应也颇为焦虑。毕竟捷克不仅仅是资助方,更是援助链条中的物流中枢。过去几年,乌克兰的部分武器、医疗物资、难民协调都经过捷克体系,如果捷克退出,这条援助链就可能出现断裂。乌克兰外交部迅速通过渠道希望与新政府沟通,但巴比什只回应了一句:“捷克不再当任何人的提款机。” 对于基辅来说,这话像是结冰的现实。
![]()
而在布鲁塞尔的另一端,欧盟议会正在焦头烂额。欧洲委员会的一位高官承认,捷克的选举结果“意味着援乌统一阵线出现断层”。
欧盟原本希望通过财政协调机制约束成员国援乌态度,但这种政治问题,根本不是章程能解决的。因为捷克的新政府背后,是实打实的选票,是民众用投票表达的“厌战情绪”。一旦民意完全转向,政治家们就不再愿意为乌克兰背锅。
![]()
可以说,这一场政治转向,折射的是欧洲援乌政策的“民意极限”。从俄乌冲突一开始,西方国家普遍认为援乌是“正义之战”,但两年多过去,战争没有结束、账单却越翻越高。
而在欧盟内部,次第传来选民的不耐烦:法国愈演愈烈的抗议、德国能源价格飙升、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不满……如今捷克只是第一个说出口的。欧洲内部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一个趋势:政治理想可以高举,但民生现实会直接投票。
![]()
回看巴比什本人,他并不是什么新人。他曾经是捷克商界出身的富豪,后来转型政客,一度被认为是“温和派”,但这次他撕下了面具,转身成了反欧盟、反援乌、反移民的领军人物。在他看来,这样的三反姿态比任何政策报告都有选票。
事实上,他做到了,在捷克被称为“亲欧派最后堡垒”的议会,他带着反对派成功夺权。西方媒体对这次胜利反应复杂,《纽约时报》称这是“欧盟援乌联盟的裂缝”,《明镜周刊》则更直白:“捷克民众正在用选票质疑布鲁塞尔。”
![]()
现实是,整个东欧正进入一个“政治疲惫期”。援乌政策从最初的“团结意志”变成了财政负担,民众的态度也从支持转向冷淡。即便没有媒体渲染,普通欧洲人每天感受到的生活成本上升,也足以让他们对“远方的战争”失去耐心。捷克的新政府,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政治体现,一种“内向收缩”的趋势:先把自己活好,再谈责任感。
这场政治转向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国之内。它像是在欧洲东翼撕出一个口子,让外界第一次真正看到:欧盟所谓的“统一援乌共识”,其实是脆弱的、可逆的。援乌耗费的不只是经济资源,更消耗政治信任。一个成员国倒下,可能就够让整个“对外战略”的底牌露出。
![]()
对乌克兰而言,这无疑是个危险信号。援助减少意味着资源紧张,战线更难维持;对欧盟来说,这是个醒钟,再不解决内部的民生痛点,“团结”就只会停留在文件上。几乎可以说,捷克的这次选举,就像是欧洲援乌战略的“压力测试”,而结果显示,这根链条正在发出吱吱作响的声音。
回头看,这一切早有征兆。欧洲的政坛,从法国、德国、意大利到波兰,都在经历一场同样的深层次质变:选民不再忠于概念,他们忠于账单。理想主义开始败给现实主义,大国外交开始输给厨房经济。捷克的三个新执政党不过是最先说出那句政治不正确真话的人:“欧盟的理想买不起捷克人的面包。”
![]()
这句话听起来刺耳,却恰恰揭示了一个事实,俄乌战争的真正转折点,也许不在前线,而在布拉格这间议会里。当援助疲劳变成选票潮水,乌克兰的命运将不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系在数百万欧洲家庭的燃气账单上。这就是乌克兰战事的另一种“战败”:不是输在战场,而是输给了选民的疲惫。捷克变天,也许只是开始。
参考信源:《证实了,欧盟“3内奸”将组建反乌克兰联盟》 · 中时新闻网 · 2025‑11‑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