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
转自:中国商报
今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走势向好、市场交投活跃,多家券商纷纷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上限。
10月30日晚间,招商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规模上限由1500亿元增至2500亿元,单次上调幅度高达1000亿元。此次招商证券新增加的1000亿元融资融券业务规模,约占该公司三季度末总资产的13.41%。
同日晚间,华泰证券发布公告称,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提高两融业务总规模上限的议案,同意将其两融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为不超过同期净资本的3倍,并授权经营管理层根据市场情况,在上述额度范围内决定或调整两融业务具体规模。
浙商证券9月24日宣布,为促进信用业务发展及做好融资类业务规模管控,董事会同意调增融资类业务规模,将融资类业务规模由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
华林证券则是在年内两度调整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第一次是3月27日召开董事会审议通过,融资类业务(融资融券、以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以及其他信用业务)总规模不超过62亿元;第二次是9月9日召开董事会,同意公司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为80亿元。
不过在两度上调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后,华林证券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0月13日起,沪深交易所标的证券融资保证金比例调整至100%,存量融资合约则仍按原比例计算。
券商集体提额的背后,是两融业务持续火热的现实。自8月5日两融余额首次站上2万亿元后,已连续56个交易日站稳该关口,打破2015年的历史纪录;9月新开户数飙升至20.54万户,较去年同期激增288%;三季度券商两融规模普遍增长20%—35%,部分区域券商增幅近四成。
中航证券表示,券商纷纷上调融资类业务规模,是对两融市场持续火热需求的直接响应,其背后蕴含着双重意图:一是及时满足投资者的融资需求,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二是借此机会扩大市场占有率,在行业竞争中确立优势,最终实现信用业务收入的最大化。
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研究总监刘有华认为,两融业务带来的利息收入是券商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提升业务规模上限,对券商而言有助于稳固和提升利息收入,拓展盈利空间。此外,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各家券商为抢占市场份额,也需要通过扩大可融出资金的规模来吸引高净值客户、提升自身竞争力。(马文博)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中国商报综合自中国基金报、证券日报、财联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