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程序员担心植发被同事发现”的情景对话在抖音平台获得数万播放时,北京大麦医疗美容医院或许未曾料到,这段精心设计的“用户分享”会让自己在2024年第三次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10月30日,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发布违规医疗广告为由,对其处以5777.16元罚款。至此,这家自称“一线城市植发量五连冠”的机构,在短短一年内已累计缴纳罚款超1.2万元。
然而,这样的处罚力度,在植发行业高达60%以上的毛利率面前,更像是挠痒式的警示。大麦植发屡罚屡犯的背后,是医美行业“重营销轻合规”的畸形生态,也是监管升级与违法成本失衡的现实困境。
![]()
套路化违规:披着“真实”外衣的广告陷阱
大麦植发的违规操作堪称医美广告乱象的典型样本,其手法虽不新颖,却精准击中了脱发人群的心理软肋。在抖音发布的涉案视频中,“下午还要回去写代码”的程序员形象瞬间拉近了与目标群体的距离,那句“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植发了”的担忧,更是戳中了2.5亿脱发人群的共同焦虑。
画外音随即抛出的“完美解决方案”——“微针不剃发、随植随走、无尴尬期”,则构成了完整的营销闭环。这些看似贴心的承诺,实则是《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明确禁止的功效性断言。更具欺骗性的是,视频中还赫然展示着未经审批的广告编号,试图以“合法合规”的假象掩盖违规本质。
这种“伪装体验分享”的套路在其违规记录中反复出现。2024年5月,大麦植发在小红书发布“种植时间短、密度高、24H可洗头”等内容,而其《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核准的仅为机构名称、联系方式等基础信息;同年12月的处罚则直指其发布内容与广审样件严重不符。从抖音到小红书,从虚构用户体验到篡改审批内容,违规场景的迁移背后,是对平台流量红利的精准追逐。
监管升级:从“单点处罚”到“系统治理”
与机构的违规惯性形成对比的,是监管部门的持续加码。2023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将医疗美容广告纳入重点整治领域;2024年4月至11月的民生领域广告监管专项行动中,仅曝光的医疗类违法广告典型案例就达4起,最高罚款达80万元。
![]()
从监管实践看,治理重点正从单一机构处罚向全链条监管延伸。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在查处济南泰康拜博贝斯特口腔医院违法广告案时,不仅对涉事医院罚款61.37万元,还对相关广告代理公司、MCN机构等5家经营主体另案处理,这种“连坐式”处罚打破了机构与渠道的利益同盟。同时,监管触角已全面覆盖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平台,形成跨区域、跨平台的监控合力。
但要真正遏制乱象,仍需破解“违法成本低”的核心症结。当前针对医疗广告的处罚多依据广告费用的一定倍数计算,而大麦植发此类机构往往通过拆分费用、虚报成本等方式降低罚款基数。业内呼吁建立“营收挂钩”的处罚机制,并将广告违规记录纳入机构信用评级体系,实施“一次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
三方破局:在信任废墟上重建行业生态
大麦植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的数千条投诉,暴露了行业信任危机的冰山一角。从“虚假宣传成活率”到“价格不透明”,从“诱导购买护理服务”到“术后效果与承诺不符”,消费者的不满正在消解颜值经济的发展潜力。要重建信任,需要机构、监管与消费者形成合力。
对于医美机构而言,营销回归理性已是必然。与其在广告话术上钻空子,不如将资源投入到医疗质量提升上。毛囊存活率的真实数据、术后护理的规范流程、收费标准的公开透明,这些才是构建长期口碑的基石。大麦植发招股书显示,其患者数量从2019年的2.38万人增至2021年的3.27万人,市场需求的旺盛足以证明,无需违规宣传,优质服务同样能获得市场认可。
消费者则需要保持理性判断。那些“无尴尬期”“零风险”的绝对化承诺,本身就违背了医疗服务的客观规律。选择植发机构时,除了核实《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和《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更应主动了解医生资质、查看真实案例,而非被广告话术裹挟。
从2.5亿脱发人群的焦虑中崛起的植发行业,本应承载着对健康与美的追求。当大麦植发们还在为千元罚款与万元收益计算违规性价比时,或许已经忘记:医疗的本质是信任,而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话术堆砌的。在监管持续收紧的今天,唯有守住合规底线,才能在颜值经济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