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小Q
来源 | 看电视
在短视频依旧霸屏的当下,一股逆向而行的趋势正悄然蔓延。
奈飞(Netflix)携手Spotify等平台加速布局视频播客领域;央视官宣将与B站就总台主持人大赛进行视频播客共创;罗永浩、鲁豫、于谦等大咖开设视频播客频道……
种种迹象表明,视频播客是当下内容生态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赛道。
播客这类“耳朵经济”已在蓬勃生长,视频化的播客又会带来怎么样的内容想象与商业潜力?
视频播客:
平台竞争+名人入局的热效应
近期,关于奈飞洽谈iHeartMedia视频播客的独家授权的消息频繁传出。iHeartMedia旗下发行了《TheBreakfastClub》、《Las Culturistas》等热门节目。
上个月,奈飞就已经与音乐流媒体平台Spotify达成协议,获得了《The Bill Simmons Podcast》等播客节目的独家视频版权。这也意味着,这些节目将于明年起从YouTube下架。
![]()
值得一提的是,Spotify第三季度财报中透露,超过3.9 亿用户已在该平台上收浏览过视频播客。
Netflix的强势入局,与YouTube的“版权之争”,已然释放出播客拥抱视频化的重要信号。
而将视线转回国内,各大平台对于视频播客的布局同样清晰可见。
作为国内头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率先制作播客视频化节目《行走的思考》。而后还有罗永浩的视频播客节目《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同步B站播出。
此前,抖音在其子品牌“抖音精选”上推出视频播客栏目“精选奇遇记”,邀请各领域的抖音博主,进行对谈。
今年7月,B站发布了“视频播客出圈”计划,为创作者提供10亿级冷启动流量,AI辅助创作工具,多城市免费录制场地等服务。
随后的时间,一批名人在B站开通视频播客频道也带动了圈层热度的快速发酵。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堪称是马拉松式的访谈,单集时长最长可达5个小时。即便远超主流内容的时长阈值,仍取得了不俗的播放成绩。
![]()
从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到影视飓风的创始人潘天鸿(Tim),再到脱口秀嘉宾何广智,节目嘉宾阵容覆盖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
在播客领域已经有丰富经验的陈鲁豫,也在B站开通了视频播客节目《陈鲁豫·慢谈》。
与前者的深度访谈不同,于谦的视频播客《多新鲜呐》更像是跨界实验,邀请不同领域的年轻人大谈二次元、Livehouse和电竞,也产生出一些代际碰撞的火花。
![]()
此外,杨迪、大左、李诞也加入视频播客行列。越来越多自带流量、且有表达素养的名人入驻,搅动着视频播客这一赛道,也让其向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
平台也借势其话题声量与号召力,吸引更多科技、生活、音乐等垂直领域创作者入局。
B站本身作为中长视频平台,用户已养成对优质中长内容的观看习惯与付费意愿。因此B站走向视频播客,可以说是回归其深耕中长内容的基因。
今年10月,央视新闻宣布,将与B站就本届主持人大赛合作共创视频播客主题环节,共同设计议程设置和环节。
继B站的“视频播客出圈”计划,小红书也推出“随时随地视频播客”活动。小红书鼓励用户发布时长为15-20分钟左右的竖屏内容,符合小红书“轻量化”的逻辑。
同时,小红书将内容限定在“我的天才朋友”、“我的专业故事”和“我们身边的世界”三大主题。
此外,小红书还在打造了线下活动“视频播客Live时刻”。
![]()
时至今日,各平台对于视频播客布局已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热闹之后,如何将流量红利转向良性生态,成为各方探索的方向。
我们或许需要回到问题的起点:什么才是视频播客的核心竞争力?
从播客到视频播客
是形态分野还是内容升级?
播客,一种以声音为核心载体的媒介。
依托其独特的陪伴属性与深度沟通价值,播客不断拓展边界,成为多元内容的重要载体。
从早期聚焦知识分享的小众表达,到如今覆盖个人成长、文化评论、行业观察、情感倾诉等多个领域,内容形态愈发丰富立体。
其中,播客成为喜剧和脱口秀的又一阵地。
譬如,刘旸和刘兽共同主持的播客《无聊斋》,话题包含旅行见闻、职场困惑、个人成长等内容,以脱口秀为核心形式。
![]()
《喜剧之王单口季2》总冠军翟佳宁与老友雷哥、思宇共创的《三个火呛手》播客。
随着播客的发展趋于成熟,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由陈鲁豫担任主持人的访谈播客节目《岩中花述》,对话张春、陈果、沈奕斐等不同领域、不同人生轨迹的女性。它以播客的深度对话为基底,凭借女性议题与名人效应,成为当下的热门作品。
加盟《再见爱人4》担任观察室嘉宾的张春,此前便因录制《岩中花述》 讲述其“置之死地而后生” 的人生体验,收获了广泛关注。
![]()
上个月,《岩中花述》节目同名书籍出版,更印证了播客影响力的多元延伸。
在平台层面,除了专攻播客的小宇宙,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网易云等,主打通讯社交平台微信也上线了AI播客功能。
当播客不止于声,播客视频化为这一媒介注入了更具张力的表达。
优质内容积累了一定的受众基础与话题势能,视频化成为播客拓展表达边界、释放更大价值的新增量。视频媒介的发展,同样提供了契机。
但疑问也随之而来。
视频播客还是播客吗?视频元素究竟是提升了观众体验,还是分散其注意力?
对于习惯了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用户而言,长达1小时甚至更长的视频播客真的能成为他们的选择吗?
对于这些问题,大家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但可以确定的是,当传统播客里的声音想象,变成视频播客中可观、可感的叙事现场,就不仅仅是在录制播客时增添一个摄像头那么简单了。
这无疑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却也为构建更具辨识度的个人IP开辟了新的路径。视频将抽象的声音具象化为立体的“人”,与观众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与信任关系。
此外,视频形态也为其提供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商业空间。
视频播客的生意经:
长视频逻辑下的价值挖掘
视频播客的崛起,并非“新物种”的诞生,而是一场内容形态的回流。
它以“文火慢熬”的姿态,让播客的深度与视频的可视性相互嫁接,成为长内容赛道的新支点。
相较于传统播客,它更贴近长视频的内容逻辑与生产机制,具备更成熟的叙事结构与广告承载力。
因此,视频播客在商业变现与多场景分发上更具优势。
录制一期视频播客,能够适配多元场景。
既能在B站等中长视频平台沉淀,服务于长期IP建设;又能被拆解为短视频、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的切片,进行二次传播,触达更广泛的受众。与此同时,音频版依旧延续了播客的陪伴属性。
![]()
益普索发布的《声入人心:2025年播客行业报告》显示,播客广告在商业化的过程中面临“转化效果难追踪、品牌效果易被低估”的挑战。
比起短视频的快速转化,播客更像在用户心中埋下品牌认知与信任的种子。
品牌定制、付费内容、口播广告是目前播客主要的商业化路径。
譬如,《岩中花述》是由意大利奢侈品牌GIADA推出的节目。
巴黎欧莱雅联合播客平台小宇宙,打造了“没关系,每一步都值得”的妇女节专题策划,与《文化有限》《天真不天真》《思文、败类》等14个播客账号推出系列定制内容。
此外,还有箱包品牌Songmont推出品牌播客山下松,邀请周轶君担任主持人。
![]()
而视频的形式,让视频播客展现更多商业变现的可能性。
在品牌合作层面,视频形态让广告从单纯的口播转向为场景化的视觉植入,视觉标识等形式提升了内容的商业可见度。
在IP商业化的层面,正如前文所说,立体的主播形象更容易建立起观众的情感连接与品牌信任。
![]()
这种可视化的人格魅力,为IP衍生、线下活动乃至付费社群的延展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当深度成为不可替代的内核,陪伴成为难以复制的纽带,视频播客或许能在这场不止于声的文艺复兴中,成为安放思考与温情的精神栖息地,为内容生态开辟出一条“慢而坚定” 的道路。
主编:罗姣姣
文:小Q
排版:小Q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