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餐关乎广大中小学生的健康与成长。让每个学生吃得安全、营养、可口,是家长们时刻牵挂的“头等大事”。
新学期开始,北京部分中小学在供餐模式上迎来新变化——针对一些学校缺少食堂的现实难题,“中央厨房+微厨房”试点正加速推进:食材的粗加工环节前置到合作企业的中央厨房,既保障卫生标准,又提升整体效率;学校方面则充分利用现有空间,通过改扩建增设“微厨房”与餐具洗消区,打通校园供餐的“最后一公里”。
在一所小学的微厨房入口,工作人员在人脸识别测温设备前快速完成身份验证与体温检测,随即进入工作区。
![]()
走进烹饪间,万能蒸烤箱等智能设备整齐排列。厨师们身着整洁工装,有的正通过触控屏精准设定蒸烤箱的烹饪参数,有的则在操作台前处理新鲜食材。台面上,翠绿的蔬菜与新鲜的肉类摆放有序,仿佛正静候一场美味的“蜕变”。
![]()
据现场了解,仅用两台智能蒸烤箱,素菜约5–6分钟即可完成600人份的出餐,肉类菜品也只需15分钟左右。炒锅则主要用于炖菜等特定品类。整个微厨房能在一小时内完成全校1200名学生的全部菜品制作。出餐后,餐盘被迅速移至传递窗口,从烹饪完成到送达各个班级,全程不超过15分钟。
尽管微厨房面积有限,运行却十分高效。那么,食材的清洗、消毒和切配是在哪里完成的?源头又在哪里?工作人员解释道,这正体现了“中央厨房+微厨房”模式的智慧:前期处理全部由合作企业的中央厨房完成,学校微厨房仅负责最终的热加工与出餐,既节省空间,又提高效率。
![]()
“我们这里只进行热食加工,切菜、配菜、洗菜都在校外的中央厨房完成,处理好的食材每天早晨通过冷链车运到学校。”工作人员补充道。
在“明厨亮灶”大屏幕上,各项数据实时跳动,如同无数双“火眼金睛”,不仅监控校内的烹饪间,也实时显示校外中央厨房的洗消环节。屏幕上清晰展示着在岗人员的状态、晨检结果、健康证信息,以及仓库湿度、分餐间湿度、冰箱与留样柜温度等关键数据。烹饪间与分餐间全程公开透明,就连中央厨房的洗消和切配环节也通过摄像头实现远程监督,真正做到了“明厨亮灶”全覆盖。
除了效率与安全,家长们更关心的是:在这种模式下,孩子们的营养能否得到保障?该学校每日为学生提供一荤、一半荤半素、一素,共三种菜品,搭配两种主食与一份汤。同时,每天固定供应酸奶、水果或坚果,确保营养均衡。过去,学校供餐需耗时约2小时,如今借助“中央厨房+微厨房”模式,仅50分钟就能将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孩子面前,最大的改善就是孩子们终于顿顿都能吃上“热乎饭”。
“中央厨房+微厨房”这一供餐新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城区学校空间有限的难题,还借助智能化管理提升了餐食品质与安全水平,并通过丰富的菜谱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口味需求。
从田间地头到学生餐桌,食品原材料采购是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也是这一新模式稳健运行的坚实起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