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想看演唱会,官方开票“秒没”,二级市场却“天价”频出,动辄上万元、甚至几万元;还有“代拍”“内部票”等,暗流涌动。公众苦此乱象,久矣。
从售方角度看,演出票务市场以一级票务平台为主,二级票务平台为辅。在二级票务市场,有的“黄牛”将演唱会粉丝视为“可以收割的韭菜”,漫天要价,导致欺诈、违约、偷逃税款等违法违规侵权行为。甚至有的主办方与“黄牛”勾结,将门票批量导入二级市场,转移销售风险,制造稀缺假象,最大限度谋利。
从买方角度看,信息不对称、技术不对等引发“黄牛”猖獗,公众“一票难求”。2023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发布通知,要求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且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但在实际操作中,公开销售的门票信息并不透明,消费者无从知晓每场演出到底有多少张票公开发售。技术上,“黄牛”用外挂每分钟点击200次抢票,形成完整的囤票产业链,再以超高溢价在二手平台售出。
如何消解乱象?一方面,推动平台票务信息透明化,对溢价超出合理区间的交易强制拦截。另一方面,构建异常行为识别系统,针对“黄牛”常用的“多账号抢票”“高频退票”等行为设置智能监测指标。同时,或可参考12306、“苏超”等候补机制,将演唱会门票卖给真正想看的观众。当然,强化法律震慑不可少,对外挂开发者、内外勾结者追究刑责,以法治重拳整治“黄牛”乱象。
溢价的是门票,透支的是市场信任。票务不应成为竭泽而渔的灰色利益链。如果真情实感的文化体验被明码标价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演出市场的初心已然蒙尘。
曲高者,和必寡。“把高票价打下来”不光是普罗大众的共同心声,更是演出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原标题:《微言 | 门票 “秒没” 炒上天?演唱会票务乱象,该治了!》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本文作者:文汇报 付鑫鑫
题图来源:新华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