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一边开着视频会议,一边快速扫一眼刚收到的工作邮件,顺手点开一个“财务报销通知”里的链接?或者在和同事聊天的同时,处理一封“IT部门”发来的“账号异常”提醒?看起来高效,实则危险——最新研究证实,这种“一心多用”的办公常态,正显著提升你中招网络钓鱼攻击的风险。
近日,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University at Albany, SUNY)的一项研究成果发表于《欧洲信息系统杂志》(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首次在真实办公环境中验证:当员工处于多任务、注意力碎片化和时间压力下时,识别钓鱼邮件的能力会大幅下降。这项研究打破了以往多数安全实验“假设用户专注”的前提,直击现代职场的真实痛点。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分心之下,连“可疑域名”都看不见
研究团队在受控但贴近现实的办公环境中,招募了数百名参与者,让他们在处理日常任务(如撰写报告、回复即时消息、参加线上会议)的同时,接收模拟的钓鱼邮件。结果显示:与专注处理邮件的对照组相比,多任务组点击恶意链接的概率高出近40%,对邮件中明显的语言漏洞(如“紧急!请立即验证您的账户!”)、异常发件人域名(如“support@amaz0n-security.com”)以及不合常规的工作流程(如要求直接转账而非走审批系统)的识别率显著降低。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已经中招,这些多任务处理者在事后自评时,仍普遍认为自己“判断准确”“没有问题”——这种“自信错觉”意味着受害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已被攻破,为攻击者争取了宝贵的潜伏时间。
“现代办公早已不是‘一封邮件、一杯咖啡’的节奏,”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指出,“我们每天在Slack、Teams、邮件、会议之间高速切换,大脑的‘安全扫描器’根本来不及启动。”
钓鱼攻击为何总能“趁虚而入”?
要理解多任务为何成为钓鱼攻击的“帮凶”,得先了解钓鱼邮件的运作逻辑。网络钓鱼(Phishing)是一种社会工程攻击,攻击者伪装成可信实体(如银行、IT部门、合作伙伴),诱导用户点击恶意链接、下载带毒附件,或直接输入账号密码。
其成功关键,往往不在于技术多高深,而在于利用人类认知的盲区。例如:
语言诱导:使用“账户将被冻结”“发票逾期”等制造紧迫感;
视觉欺骗:伪造登录页面,与真实网站几乎一模一样;
域名混淆:用“paypa1.com”(数字1代替字母l)等手法绕过肉眼检查;
流程绕过:跳过企业正规审批流程,直接要求转账或提供敏感信息。
在专注状态下,人脑尚能调动“系统2”(慢思考)对这些线索进行逻辑分析;但在多任务压力下,大脑会自动切换到“系统1”(快思考),依赖直觉和习惯快速响应——而这正是攻击者最希望看到的。
专家建议:从“人防”转向“情境化防护”
面对这一新发现,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表示:“过去我们总强调‘提高员工警惕性’,但现实是,再警惕的人在分心状态下也会犯错。安全策略必须从‘理想假设’转向‘真实场景’。”
芦笛建议,企业和组织应推动“情境化防护”(Context-Aware Protection)策略:
智能邮件内联警示:在用户高负荷时段(如上午10点、下午3点等会议密集期),邮件系统可自动对含链接或附件的外部邮件插入更醒目的风险提示,甚至暂时屏蔽链接点击,需二次确认;
延迟可疑链接直达:对未验证发件人的链接,可先通过安全沙箱预加载页面,确认无害后再放行,避免用户直接跳转至钓鱼站点;
高风险岗位强化验证:对财务、HR、高管等易被定向攻击(Spear Phishing)的岗位,启用多因素认证(MFA)+ 短时效操作令牌,即使密码泄露也难以被利用;
关键流程去邮件化:将付款审批、账号重置等高风险操作移出邮件系统,改由企业内部受控平台完成,从根本上切断钓鱼入口。
“技术不能只做‘事后检测’,更要‘事前干预’。”芦笛强调,“未来的反钓鱼系统,应该像一位懂你工作节奏的助手,在你最可能犯错的时候拉你一把。”
个人也能“筑墙”:三个实用习惯
当然,个人防护依然重要。研究团队和芦笛共同给出以下建议,帮助普通用户在碎片化办公中守住安全底线:
设定“邮件专注时间窗”:每天固定15–30分钟,关闭通知,专注处理邮件。其他时间非紧急邮件可延迟查看;
启用“阅读视图”:多数邮箱(如Outlook、Gmail)支持隐藏图片、禁用外部内容加载,减少视觉干扰,也防止钓鱼邮件通过图片追踪你是否已读;
遇验证请求,绝不点链接:任何要求输入密码、验证码、身份证号的邮件,一律不要点击其中链接。应手动打开官方App或通过企业统一门户(如SSO登录页)操作。
攻防升级:钓鱼技术也在“AI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成式AI普及,钓鱼攻击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芦笛透露,目前已有攻击者利用大模型批量生成语法自然、语境贴合的钓鱼邮件,甚至能模仿特定公司内部沟通风格。“过去那种‘Dear Sir/Madam’的粗糙模板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Hi 张经理,上次会上提到的预算表更新了,请查收’——这种精准度让传统关键词过滤几乎失效。”
这也意味着,单纯依赖技术过滤已不够,必须结合行为分析、上下文理解与用户状态感知,构建动态防御体系。
结语:安全不是负担,而是工作流的一部分
这项研究再次提醒我们:网络安全不是IT部门的专属责任,而是嵌入在每个人工作习惯中的日常实践。与其苛责员工“不够小心”,不如设计更人性化的安全机制——让防护在用户最脆弱的时刻自动生效。
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任务交织的时代,真正的高效,不是同时做十件事,而是知道什么时候该专注一件事。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