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新型材料产业是成都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目前,成都新型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952家,保持5年连续增长,平均增速8.8%。成都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短板?为此,四川日报川商传媒采访了雨前顾问医药能源研究部部长闻道建。
闻道建表示:
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短板。
他表示,在产业载体建设方面,相关用地供给还比较稀缺,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专业表面处理产业还缺乏配套的产业园;在产业协同支撑方面,成都新材料产业对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本地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释放;高温合金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成为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瓶颈。此外,成都新材料产业的应用场景开发力度不足,市场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他建议,应进一步补齐产业载体短板。在成都市近郊或周边协同区域规划建设化工园区、表面处理产业园等专业载体,吸引外地优质企业落地、支持本地企业扩产扩能;提升新材料对优势产业的支撑能力。围绕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重点领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与整机企业协同攻关,以实现市场化应用为目标,重点突破高纯靶材、掩膜板、高温合金等“卡脖子”材料。此外,加强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强化新材料在电子信息、先进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融合应用等。
以下为全文:
掘金万亿级支柱产业,成都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的密码是啥?
成都新材料产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亮眼!
10月30日,盛和资源 (600392)披露三季报,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总收入104.56亿元,同比增长26.87%;归母净利润7.88亿元,同比增长748.07%。
此前,10月22日,硅宝科技(300019)披露,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26.51亿元、2.29亿元,同比增幅分别达到24.3%和44.63%;10月27日,银河磁体(300127)公告称,前三季度营收约6.14亿元,同比增加3.9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45亿元,同比增加27.55%;基本每股收益0.45元,同比增加28.57%。
盛和资源、硅宝科技、银河磁体取得的亮眼业绩,是成都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作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新型材料产业是成都市重点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是支撑着成都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的物质基础和“底盘技术”。据成都市经信局统计数据,目前,成都新型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952家,保持5年连续增长,平均增速8.8%。
展望未来,十五五规划建议指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无疑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如何掘金这一万亿支柱产业?成都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的支撑是什么?还存在哪些短板?
![]()
解码一:
生态完善
科技创新活力充沛
成都晨光博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皓对川商传媒记者表示,四川的电子信息、锂电、钒钛等产业集群已形成显著规模效应,持续释放市场需求,为本地新材料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四川高校及科研院所资源富集,科技创新活力充沛,构建起支撑产业链协同创新的优质产业生态;此外,低空经济、人工智能、半导体、核医学等新兴领域市场需求加速释放,为新材料产业开辟了广阔的增长空间。
据介绍,该公司深耕高端氟硅高分子材料领域,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领域。刘皓表示,晨光博达依托四川省级创新平台,联合四川大学等高校及上下游企业,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研发体系,推动氟硅材料产业链自主可控,为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材料支撑,推动四川从“化工大省”向“材料强省”升级。
成都美奢锐新材料有限公司专注于粉末冶金新材料领域,是集研发、中试、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兼CEO颜焰则对川商传媒记者表示,四川完善的产业生态为美奢锐金属陶瓷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了全链条支撑,攀西地区丰富的钒钛资源保障了原材料的稳定供应,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则为其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金堂县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的企业,深耕金堂10年,公司累计完成产值超800亿元。巴莫科技专注锂电正极材料研发与生产,产品批量供应宁德时代、LG新能源、比亚迪等全球头部电池企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川商传媒表示,未来十年,将以“材料创新+绿色制造”双轮驱动,力争进入全球所有高端锂电池供应链,打造千亿级锂电材料产业生态。
成都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院长、成都市先进材料产业生态圈联盟秘书长刘全表示,成都新材料产业已形成电子信息材料、新型绿色建材、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四大优势产业”,以及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四大特色产业”。
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新型材料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规上工业企业实现营收1949.4亿元。2025年,成都新型材料产业规上工业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前十。
![]()
解码二:
“园”聚产业
核心载体更具韧性
产业园作为成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 “核心载体”,从多维度为产业破局赋能。
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是成都市唯一的省级化工园区。该园区以四川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和8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氢能等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12家,累计招引产业化项目33个,总投资670亿元,为四川及西南地区主导产业保障超300万吨的基础化工材料,极大增强了地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近日,赛迪顾问新材料产业研究中心发布《2025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及2025化工园区综合竞争力百强评价结果。其中,成都新材料产业化工园区排名46位,较2024年前进2名。
此外,邛崃经济开发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作为成都市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主承载地,该园区已集聚璞泰来、融捷锂业等170余家上下游企业,是成都市唯一一个在锂电正极、负极、隔膜三大主材及设备领域均有布局并实现规模化产出的园区。其中负极材料、隔膜材料规划产能可满足成都市已签约动力电池所有产能材料需求。该园区内集聚了泓力新能源(成都)有限公司、四川卓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优质企业,正快速推进动力电池、储能、消费电池全场景覆盖。
四川金堂经开区(成阿工业园区)重点布局晶硅光伏、新型锂电、水气声渣深度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低碳产业门类,构建起以通威太阳能、巴莫科技、环能德美、美富特膜、长虹格润等为代表的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该园区打造“链主企业+平台载体”双引擎,以链主企业为纽带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惠及园区企业超500家,产业生态圈更具韧性和竞争力。
![]()
解码三:
短板待补
应用场景开发力度待提升
“雨前顾问”智库闻道建向川商传媒记者表示,成都市新材料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短板。
他表示,在产业载体建设方面,相关用地供给还比较稀缺,制约了新材料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同时,专业表面处理产业还缺乏配套的产业园;在产业协同支撑方面,成都新材料产业对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本地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释放;高温合金关键技术尚未突破,成为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的瓶颈。此外,成都新材料产业的应用场景开发力度不足,市场转化效率有待提升。
他建议,应进一步补齐产业载体短板。在成都市近郊或周边协同区域规划建设化工园区、表面处理产业园等专业载体,吸引外地优质企业落地、支持本地企业扩产扩能;提升新材料对优势产业的支撑能力。围绕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等重点领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与整机企业协同攻关,以实现市场化应用为目标,重点突破高纯靶材、掩膜板、高温合金等“卡脖子”材料。此外,加强新材料产品推广应用。强化新材料在电子信息、先进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融合应用等。
▶ 来源 | 四川日报川商传媒
© Copyright
雨前顾问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
雨前顾问,一家产经决策智库
「隐锋」茶具,敬运筹帷幄者
藏锋于器,守拙于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