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这事儿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美国人平时吃糖那叫一个吓人,饼干甜得齁嗓子,可乐当水喝,结果偏偏搞出来个淡了吧唧带苦味的美式咖啡,这俩画风咋看咋不挨着。但你要是扒开历史瞅瞅,这碗“苦水”的出现,还真就不是偶然。
![]()
美国人和咖啡的缘分,打一开始就不是冲着享受去的,那还是1773年的事儿,波士顿那群人一怒之下把英国人的茶叶倒进了海里,这就是有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
打这儿起,喝茶在美国就成了“不爱国”的象征,大伙儿赌气似的开始猛灌咖啡。你说这咖啡它再苦,能比受英国佬的气还苦吗?所以美国人喝咖啡,骨子里就带着点实用主义的倔强,压根没打算细细品味。
![]()
到了二战那会儿,美国大兵在欧洲战场喝惯了那边浓得糊嘴的浓缩咖啡,回国后嫌本土的滴滤咖啡太寡淡,管它叫“美式咖啡”,这名字一开始其实带点埋汰人的意思。可谁承想,后来这称呼反倒传开了。
那你可能得问这帮离不开甜味的美国人,咋就能忍受这玩意呢?这里头有个关键转折。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人喝的咖啡质量确实不咋地,经常是便宜罗布斯塔豆子混着烤,深度烘焙一掩盖劣质味道,结果就是又苦又涩。
![]()
那时候煮咖啡也马虎,一大壶在电炉子上咕嘟好几个钟头,味道跟中药汤子差不多。可偏偏他们有个绝招:加糖加奶猛招呼。这么一来,咖啡本身啥味儿已经不重要了,它就是个提供咖啡因和甜味的载体。
这种喝法,跟东北冬天腌酸菜一个道理,东西本身可能不咋出色,但靠后期调味找补。所以美国人嗜甜的天性,恰恰为美式咖啡这种本身风味简单的饮品提供了生存空间。它不是忍受苦,而是用糖和奶把苦给“改造”了。
![]()
再说回美式咖啡本身,它能在糖罐子里杀出一条路,靠的还真不是多高级的味道,而是它那股子“不耽误事”的实在劲儿。美国人过日子图个效率,早餐桌上抓起杯子就灌,办公桌上放着咖啡凉了也照喝,开会时候人手一大杯。
这种喝法,你整一杯需要正襟危坐、小口慢品的浓缩咖啡,那肯定不赶趟。美式咖啡刚好卡在那个点上:它比白水有味儿,能提神,又不像浓咖啡那么抢戏,让你能一边干活一边顺下去。
这就像外面干活的工人干活穿旧衣裳,不图好看,就图个方便耐磨。咖啡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种“功能型饮料”,提神醒脑是刚需,口味享受得靠边站。
![]()
当然话分两头说,最近这二三十年,美国人的咖啡口味也悄悄变刁了。某某克带起来的第三波咖啡浪潮,让好些年轻人开始追求单一产地、浅度烘焙的豆子,喝黑咖啡的人也多了起来。
但这股风气,说到底还是建立在美式咖啡那个庞大的底子上。很多人是先从喝惯了的、加了糖奶的美式咖啡入手,慢慢才开始尝试更能体现咖啡本味的手冲或者冷萃。
![]()
这是一种味觉的进化,有点像咱吃菜,一开始口味重,爱吃红烧麻辣,慢慢才开始欣赏食材的本味。科学上也讲人的味蕾是可以训练的,经常接触苦味,大脑会逐渐适应,甚至能从中分辨出水果、坚果或者巧克力的风味。
有研究说,经常喝黑咖啡的人,对苦味的敏感度会变化,反而能尝出更多层次的味道。这或许能解释,为啥一些老咖啡客最后反而离不开那口“苦水”了。
美式咖啡这饮品,它不像意大利浓缩那样讲究,也不如土耳其咖啡那样有仪式感,但它偏偏就在这个嗜甜如命的国度扎下了根,这事想想还挺有意思。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