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很多人提起佛教修行
总会下意识问
你皈依几年了?每天念多少遍经?
仿佛皈依时长和诵经数量
成了衡量修行境界的唯一标准
不可否认,持续的修行实践能为心灵成长奠定基础,就像耕耘者付出的时间与收获往往正相关,但这绝非修行的核心标尺。
真正的修行,藏在言行的改变里,更刻在心灵的蜕变中:这也是向内求索,方为修行的根本。
寒山与拾得,他们的一段对话流传千古,恰好道破修行的本质。一日,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道:“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段对话看似简单,却藏着修行的关键:情绪的驾驭与心灵的包容。
寒山所问的,正是世人最易被牵绊的负面境遇,而拾得的回答,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展现了通过修行达到的心灵境界:不被外界的恶意裹挟,不被内心的嗔怒控制。
试想,若一位修行者能将经文倒背如流,却在被误解时勃然大怒,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这样的“修行”不过是表面功夫。
而拾得的智慧,恰恰印证了“驾驭情绪才是真修行”的道理。他并非没有感知负面情绪的能力,而是通过长期修心,拥有了转化情绪、超越境遇的力量。
修行人一定要发大菩提心,要成就众生、利益众生、结众生缘。没有大菩提心,我们就没有众生缘;没有众生缘,我们就不能成佛。
真正的修行,是在每一次情绪波动时的自我觉察,在每一次与人相处时的善意流露,在每一次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不迫。
愿我们都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执着于表面形式,专注于内心的成长。当言行越来越温和,心灵越来越澄澈,情绪越来越稳定,便是修行最好的状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