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的一句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透的人,跳出轮回之苦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八个字。

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最为人所知,却也最难参透的一句话。

多少修行人日夜诵读,多少学者穷尽一生研究,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

为何佛陀说悟透此理,便能跳出轮回之苦?

《心经》虽仅有二百六十字,却被称为"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根本"。



在这部浓缩了般若智慧精华的经典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恰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了通往究竟解脱的大门。历代高僧大德对这句话的解读汗牛充栋,可真正悟透的人,寥寥无几。

这句话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玄机?为什么说它是破除一切烦恼、超越生死轮回的关键所在?

唐代有位玄觉禅师,俗姓戴,温州人氏。他自幼聪颖,八岁出家,对经教特别用功,尤其精通天台止观之法。玄觉禅师遍览经藏,于《维摩诘经》和《大般若经》用力最深,可是读了十几年经书,他心中始终有个疑团解不开。

那时他已经三十多岁,在温州龙兴寺挂单修行。每日诵经、打坐、参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他总觉得自己像是隔着一层纸看世界,明明知道佛法说"诸法空相",明明懂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可这些道理始终停留在文字上,无法真正融入心中。

有一天,玄觉禅师在藏经阁翻阅经书,读到《心经》中那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他停了下来,反复咀嚼这几个字。他想,色是什么?眼前这些桌椅板凳、经书佛像,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都是色。空又是什么?难道是说这些东西都不存在?可明明它们就在眼前啊。

当时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住在曹溪,门下弟子数千人,其中有位玄策禅师与玄觉是旧识。玄觉听说玄策已在六祖处开悟,便专程去拜访他。玄策一眼就看出玄觉虽然学问渊博,可还未真正悟道,便带他去见六祖。

两人一起来到曹溪宝林寺。那天六祖正在方丈室中,见玄觉进来,也不起身,只是端坐在蒲团上,用那双深邃的眼睛看着他。

玄觉心中一震,不知为何,面对这位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老僧,他竟然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他按照规矩,右绕三匝,然后振锡而立,连礼拜都没有。

六祖看着他,缓缓开口:"出家人应当具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从哪里来,为何如此傲慢?"

玄觉朗声答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意思是说,在生死大事面前,这些形式还重要吗?

六祖听了,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既然知道无常迅速,为何不体会那个无生无死的?"

玄觉不假思索地答:"体会即是无生,了悟即无速。"

六祖点点头:"正是如此,正是如此。"

就这么简单几句对答,玄觉忽然觉得心中那层纸被捅破了。他当即礼拜,说:"弟子刚才太过唐突,还请师父见谅。"

六祖笑了:"你已经悟了,还行什么礼?"

可玄觉却说:"虽然悟了,可还想在师父这里多住一晚,求证一番。"

这一住,就是一夜。史书记载,玄觉这一夜在六祖那里得到印证,后人称他为"一宿觉",意思是住了一宿就开悟了。

第二天清晨,玄觉向六祖告辞。六祖问他:"这么快就要走?"

玄觉答:"本来就没有动,哪里有快慢?"

六祖又问:"谁知道没有动?"

玄觉说:"是你自己在分别。"

六祖笑道:"你已经深得无生之意了。"

玄觉再拜而去。

后来玄觉禅师写下一篇《证道歌》,流传千古。其中有句话说:"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又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这些都是他彻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后的心得。

玄觉禅师回到温州后,四方学人慕名而来。有一天,一位年轻的比丘来问法,他问道:"师父,我读《心经》多年,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我看这桌子、这茶杯,明明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怎么能说它们是空的呢?"

玄觉禅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拿起茶杯问:"你说这个茶杯是色还是空?"



年轻比丘说:"当然是色,我能看见它,摸到它。"

玄觉禅师把茶杯举高,问:"现在呢?"

"还是色啊。"

玄觉禅师手一松,茶杯摔在地上,碎成几片。他问:"现在呢?"

年轻比丘愣住了:"这......"

玄觉禅师又问:"刚才你说的那个茶杯在哪里?"

年轻比丘指着地上的碎片说:"在这里啊。"

玄觉禅师笑了:"这是碎片,不是茶杯。茶杯在哪里?"

年轻比丘说不出话来。过了一会儿,他说:"茶杯没有了,变成碎片了。"

"没有了,就是空吗?"玄觉禅师继续问。

"是...应该是吧。"年轻比丘不太确定。

玄觉禅师摇摇头:"如果茶杯变成碎片就叫空,那碎片还在啊,怎么能叫空?如果茶杯完全消失才叫空,那这些碎片又是从哪里来的?"

年轻比丘陷入了沉思。

玄觉禅师继续说:"你再想想,这个茶杯是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

"是工匠做出来的时候。"

"做出来之前呢?"

"之前是泥土。"

"泥土之前呢?"

"是...是地里的矿物质。"

"那你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茶杯?是现在的碎片,还是之前完整的茶杯,还是更早的泥土,还是最初的矿物质?"

年轻比丘彻底糊涂了。

玄觉禅师这才说:"你看,所谓的茶杯,不过是因缘和合而成。泥土、水、火、工匠的手艺,这些因缘聚在一起,暂时形成了你眼中的茶杯。可是这些因缘本身又是从哪里来的?泥土从矿物质来,矿物质从地壳变化来......"

"追溯到最后,一切都找不到一个真实不变的起点。这就是空的意思,不是说东西不存在,而是说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变的自性。"

年轻比丘若有所思。

玄觉禅师接着说:"可是你不能说茶杯不存在。虽然它没有不变的自性,可在因缘和合的时候,它确实呈现在你眼前,你能用它喝水。这就是色。色不离空,因为一切色法都没有自性;空不离色,因为空性要通过色法才能显现。所以经上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番话说得深入浅出,年轻比丘听了,心中豁然开朗。

玄觉禅师见年轻比丘有所领悟,便继续往深处引导。他说:"你明白了茶杯的色空不二,可这只是理解了外境的空性。更重要的是,你要明白,不只是外在的色法是空的......"

说到这里,玄觉禅师停顿了一下,目光深邃地看着年轻比丘,仿佛要看透他的心。



年轻比丘心中一紧,隐隐感觉到,禅师接下来要说的。

才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真正的核心所在。

那个能让无数修行人跳出轮回之苦的秘密,那个藏在《心经》最深处的智慧,即将揭晓。

玄觉禅师的声音变得更加庄重:"你觉得。

什么才是真正束缚众生、让我们在六道中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