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超市买菜的大爷大妈发现,面粉价格又开始波动了。这让人不禁想起2008年那场关乎每个中国人饭碗的隐形战争——当时国际炒家已经布好局,就等着让中国人买不起粮食。
![]()
故事得从2001年说起。那年中国刚加入世贸,美国农业巨头就盯着咱们的农田来了,手里还拿着“好处”:免费的大豆种子。
山东、黑龙江的不少豆农没多想,欢天喜地收下了种子。
这转基因大豆确实争气,亩产比中国本土大豆高一大截,榨油率还足足高了2个百分点,榨油厂的老板们也乐了:原材料又多又好,赶紧扩产能!
可谁也没料到,这是个“请君入瓮”的局。2003年秋收刚过,美国那边突然来人说:“这大豆是我们的专利,你们种了就得交专利费,不然就是侵权!”
农民哪拿得出这笔钱?只能连夜翻掉地里的美国大豆,重新种回产量低的本土品种。
这下麻烦了,榨油厂的原材料断供了,生产线不能停,订单不能黄,只能咬牙去国际市场买大豆。而国际大豆的定价权,早被美国巨头攥着。
![]()
“他们说今年天气不好,大豆少,要4300块一吨!” 山东一家榨油厂的老板回忆,“当时手里有好几个订单,只能咬牙买了。结果钱刚打过去,美国又把囤的大豆全抛到市场上,价格一下跌到2200块一吨。等于我们高价买的豆子,转头就成了赔钱货,最后厂子还是倒闭了。”
这场“大豆战”,美国赚得盆满钵满,也摸清了门道:要拿捏中国,就得从“吃”上动手。这一次,他们把目标对准了北方人的主食——小麦。
从2005年开始,国际小麦价格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涨,到2008年,一斤小麦的价格比2005年翻了三倍多。这消息一传到国内,老百姓先慌了。
“超市的面粉又涨了两毛!”北京胡同里的大妈们提着菜篮子议论,有人干脆一次买了十斤面粉囤着,“再涨下去,怕是吃不起馒头了。”
这背后,又是美国巨头的手笔。他们早就囤积了大量小麦,还悄悄派人来中国收购——今天包下河南的一个粮库,明天拿下山东的一个收购点,市面上的小麦越来越少,价格越涨越快。
美国巨头们坐在华尔街的办公室里算着账:等中国市场的小麦被收得差不多,再把价格抬上天,到时候14亿人要吃粮,只能求着他们卖,这不就把中国的小麦定价权攥手里了?
![]()
可他们没料到,中国有个“压舱石”——中储粮。这个平时低调得像隐形人的机构,早就盯着他们的动作,悄悄备好了反击的武器。
当美国巨头以为“收得差不多了”,准备抬价收割时,突然发现不对劲:中国小麦价格涨得慢吞吞,涨幅还不到一倍,这抛去收购成本,根本赚不到钱。
“是不是收得还不够?”他们咬咬牙,继续砸钱收购。可不管他们收多少,市面上总能冒出新的小麦——这些小麦,全是中储粮投的。
一开始,中储粮没大动作,只是每隔半个月往市场投一批小麦。
美国巨头以为“这点量,我们能消化”,继续往里砸钱。可慢慢的,投放频率越来越快:一周一次,五天一次,最后变成两天一次,投放的数量也越来越大。
美国巨头派人去打听,发现中储粮的粮库从东北到河南,一个接一个,里面的小麦堆得比房顶还高,根本不知道有多少。
就在美国巨头心里打鼓的时候,中储粮又放了个大招:对外说“中国现在囤的小麦有一亿吨,够14亿人吃一年。想靠囤粮抬价的,就别白费功夫了”。
这话一出来,美国巨头彻底慌了。一亿吨!比他们手里囤的还多!要是再耗下去,自己手里的小麦卖不出去,就得砸在手里。
没过几天,他们就悄悄停了收购,把手里的小麦低价卖了,灰溜溜地撤出了中国市场。
等美国巨头走了,中储粮又慢慢调整投粮量,小麦价格一点点降了下来。
现在再看2008年的这场“小麦战”,才明白中国为什么一直坚持屯粮。因为粮食从来都不只是商品,更是国家的“安全线”。毕竟,14亿人的饭碗,只有端在自己手里,才真的踏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